原生植物復興|多點闢建野地方舟 土地取得不易

台灣植物種類豐富,但隨著氣候變遷、人為開發、外來種入侵,受威脅植物多達989種,其中更有110種類,它們在原棲地上,得辛苦地跟人類生活領域爭地盤,當然註定節節敗退,甚至滅絕的命運。林試所專家只好前往人煙罕至的墓地,找尋台灣原生稀有植物,也建立「野地方舟」復育它們,卻遭遇土地和人手都不足的難題。

林試所助理研究員 陳建帆:「現在夏天它草整個長起來,看不到腳下有洞。」

苗栗後龍的殺人坑公墓,草長得比人還高,人煙罕至的環境,卻被發現7、8種台灣原生植物,為什麼?

林奐宇,林試所副研究員,4年來帶領團隊上山下海,背著採集袋,尋找傳說中的稀有植物。

林試所副研究員 林奐宇:「(花)開出來就是很像我們講花市的瑪格麗特,春天的時候,春天末期到夏天開始的時候,整片開花,粉紅色的到白色的,因為現在大面積都做農墾,所以你發現它的棲息空間就會被壓縮。」

原棲地點,正是植物滅絕的痛點。台灣植物紅皮書調查,受威脅植物共989種,儘管2000年建置了中央山脈保育廊道,涵蓋自然保留區、保護區、國家公園及自然公園、野生動物保護區和重要棲息環境,生態受法令保護。不過,受威脅的植物中,卻有110種不在保護區內,而是分布在淺山、平地、沿海、農田旁。

人類頻繁的土地開發,占據了它們的生存空間, 難怪杳無人煙的公墓,總成為稀有植物的樂園。

林試所副研究員 林奐宇:「漏盧它很稀有,野生的產地大概只有2處,它生長的地點要面臨工程的開發,你現在看到的這個都是當時搶救回來,大概就這麼小一棵植物,我們一棵一棵把它移回來之後,種到這個地方,它的原棲地現在當然已經變成道路了。」

林奐宇蒐集了植物,會送到植物園備分、繁衍,再移回原棲地附近苗圃照顧,等待時機引回,或轉由民間接手復育。不過,眼前這片植物小方舟,地點得來不易。

林務局新竹林管處長 夏榮生:「(適合苗圃土地)大部分都是屬於私有地,尤其是你要把它畫做保護區,來做就地保育的工作,更是不容易達到這樣的成果。」

苗圃裡,水塔、工寮、圍籬等設施,若搭建在私有地上,將受到法令政策限制,目前沒有成功案例。這塊新竹林管處的土地屬於國土,才得以迅速整建,土地難找,林奐宇呵護植物,心情也像坐雲霄飛車。

林試所副研究員 林奐宇:「(庭梅)上層這一段都枯枯的,我們一開始以為這植物是不是不適應這裡,長不好,這些有活力的新枝條,會不會慢慢地再長起來,如果能度過這個冬天,也許它就可以成功地在這個地方落地生根。冰河時期因為海平面下降,台灣跟大陸相連,所以植物就透過種子,一代一代地傳播。這兩個地方(新竹和苗栗),大概都只剩下不到100棵,給它50%遮陰,它幼苗會長得比較好,葉子不會焦,等它長到一定高度之後,它可以接受全日照,像這個就是透過實驗慢慢抓到的。」

林奐宇調查,這附近的鄉鎮,共有43種稀有植物,目前蒐集了20多種,團隊每天除草澆水,做原生種與外來種生存競爭實驗,從頭摸索植物的個性,只是,它們受到的社會關注,遠不及稀有動物。

林試所副研究員 林奐宇:「譬如說有一些很吸引人的動物,這個議題一出來,或者是牠在路上被車撞死了,這個很容易會受到大家的關注,馬上說我要去保護這件事情,可是植物通常不會。」

社會關注的程度低,政府、民間資源挹注就相對缺乏,目前專業人手、土地空間都不足,保育效果難免打折扣。聯合國警告,生物多樣性喪失,是沉默的殺手,保育不只需要專家的熱情,更仰賴社會大眾對土地的認同和珍惜。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年輕騎士事故傷亡多 從考照改革做起
肺炎鏈球菌發威 4歲童腦膜炎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