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蘇聯歷史背景 拉近台立關係

位於波羅的海的立陶宛將與我國互設代表處,台立兩國過往的實質關係稱不上密切,只是因為反蘇聯的歷史緣由,以及中國與蘇俄兩國領導人發展緊密戰略夥伴關係,再加上近來的反中、反共浪潮下,終讓立陶宛拉近了台灣的距離。

台灣在波羅的海三國原先僅在拉脫維亞設有代表處,兼轄立陶宛與愛沙尼亞。駐拉脫維亞代表處昨天公布駐處代表黃鈞耀與立陶宛國會友台小組主席Matas Maldeikis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大教堂前合拍的影片,兩人用台灣珍奶取代酒,為台灣與立陶宛間的友誼「乾杯」。

波羅的海三國在二戰末期被蘇聯佔領,上世紀80年代蘇聯中央對波羅的海掌控力逐漸鬆動,各國開始爭取獨立。1989年8月23日,立陶宛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發起大規模的反蘇示威活動,200萬人手牽手組成一個長度超過675公里的人鏈,穿越波羅的海三國。隔年,立陶宛成為第一個自蘇聯宣布獨立的共和國。

基於反共的歷史背景,立陶宛對中國共產黨自然也沒有抱持太多好感。今年5月,立陶宛率先退出中國與中歐及東歐國家的「17+1」合作機制;立陶宛國會也通過決議譴責中國對維吾爾人犯下「違反人道罪」和「種族滅絕」,並要求聯合國調查中國在新疆設立的拘留營,同時要求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檢討歐中關係。

立陶宛外交部昨天透過新聞稿表示,立陶宛計劃今年秋天在台北設立辦事處,以符合政府目標,使出口市場更加多元,並在印太地區民主國家當中尋求新夥伴。

立陶宛對於與台灣擴大多方面合作相當有興趣,尤其是擴展雙方經濟關係與文化交流;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毫無疑問地,將能拉近台灣與立陶宛的人與人交流,提升雙方相互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