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廠猛追捕碳潮2】二氧化碳竟能轉化美妝產品 台泥進軍綠能成效驚人

國內最早跨足碳捕捉的企業為台泥集團,早在2012年就找上工研院綠能所合作,目前採鈣迴路碳捕捉技術。(台泥提供)
國內最早跨足碳捕捉的企業為台泥集團,早在2012年就找上工研院綠能所合作,目前採鈣迴路碳捕捉技術。(台泥提供)

台泥早在2012年就找上工研院綠能所合作,採用工研院開發的鈣迴路碳捕捉技術,把第一代的碳捕捉設備安裝於台泥和平廠之中,成為全球第一套適用於小型規模的碳捕捉系統,如今每年可捕捉約8,000噸的二氧化碳。

不止台塑集團積極規劃導入碳捕捉技術,實現碳中和目標。國內最早、最積極跨足碳捕捉的企業,莫過於台泥集團。台泥還將捕捉到的二氧化碳運用在微藻養殖,進而產出美妝保健品原料,每年替台泥帶進高達四億元的收入。2016年,台泥又升級改良為二代廠。「目前台泥二代廠捕捉一噸碳的成本,大約30到40美元,已經是可被國際接受的成本。」知情人士透露。「台泥的長期目標,是將碳捕捉的產能放大,預期一年可以捕捉高達5.5萬噸的二氧化碳。」

就如同台泥開始運用二氧化碳轉化獲利,未來碳捕捉不僅可以減碳,未來還可能衍生出龐大商機。國內研發碳捕捉技術的頂尖專家—成大匯智綠色科技研究中心主任陳志勇指出,碳捕捉示範工廠只是起步,他更看好工廠捕捉下來的二氧化碳再利用,可加入氫氣轉化成甲烷,經處理還可轉化為乙、丙烷,再脫氫制成乙、丙烯等固碳材料,作石化業的基本原料,取代傳統石化製程,達到負碳排效益。

 

此外,碳捕捉也可再製成化學品,如尿素、醋酸、綠色甲烷天然氣、綠色EVA等,不僅能避開石化原料進口的依賴,更能創造龐大的經濟效益。「像是EVA綠色固碳材料,可做為汽車的環保原料,更可做為運動鞋的綠色鞋材使用,未來產值可能超過百億美元。」陳志勇舉例說明。

台灣業者加速碳捕捉商業化腳步,歐美先進國家早已大規模運用,去年底為止,全球運轉中的商業化碳捕獲與封存設施已共有26座,每年捕獲二氧化碳的數量已超過4,000萬噸。

碳捕捉在歐美先進國家早已商化,像是美國德州在2017年啟動的Petra Nova計劃,採「胺處理二氧化碳捕捉系統」。(JX日礦日石能源公司提供)
碳捕捉在歐美先進國家早已商化,像是美國德州在2017年啟動的Petra Nova計劃,採「胺處理二氧化碳捕捉系統」。(JX日礦日石能源公司提供)

 

像是美國德州在2017年啟動的Petra Nova計劃,就採用「胺處理二氧化碳捕捉系統」讓火力發電廠排放的廢氣通過管線輸到碳回收廠,在廠內,二氧化碳會被含胺溶劑吸收捕捉,與其他氣體分離(剩下的氣體便被排放至大氣);被吸收的二氧化碳會經過蒸氣處理再被分離,進一步壓縮後,輸送到80英里外的油田;將這些壓縮二氧化碳被打入地底,讓油田活化,提高原油採收效率。

面對越來越嚴苛的減碳壓力,台灣的排碳大戶們正結合學研單位急起直追,一方面擴大商業規模、降低成本,同時也藉機打造碳捕捉產業鏈。

【點擊下方「查看原始文章」看完整全文】

更多鏡週刊報導
【台廠猛追捕碳潮3】中鋼攜手成大減碳 老董發豪語:助石化業創800億產值
【台廠猛追捕碳潮】馬斯克重金懸賞碳捕捉 台廠加入戰局力拚國際巨擘
【台廠猛追捕碳潮1】王文淵下軍令拚碳中和 台塑綠色轉型「賠錢也要做」

今日推薦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