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友好的代價

日本核監管機構「原子能規制委員會」上周正式批准福島核廢水排放海洋計畫,當然引發鄰國再次抗議,而蔡政府一如既往的噤聲,顯然所謂「台日友好」的代價相當高。

11年前發生的福島事件是嚴重的核電廠事故,嚴重程度僅次於車諾比事件。輻射外洩對當地的土地造成傷害,同時也影響鄰近海域。經過10多年後,對海洋的負面影響應已淡化,惟此時日本政府要把核廢水排放入海,卻再次引發外界的疑慮。

這次要排放的核廢水,是在事件發生時,持續注水冷卻反應爐內的熔融核燃料棒時產生的汙染水,總量有125萬噸,足以填滿約500個奧林匹克標準游泳池。日本政府說要利用海水把其中的氚濃度稀釋到標準以下,再透過特設的排放管把這些核廢水排放到約離海岸1公里的外海。

對所有鄰國而言,日本這個作法簡直是以鄰為壑,把核廢水排放到國際海域,到底會引發什麼後遺症甚至災難,沒有任何人知道,因為過去並無類似事件可供參考。也因此,這個計畫在公布後,馬上引發大陸、韓國、東南亞國家的抗議,這些國家也曾組成專家團隊前往日本了解與監督。只有台灣從頭到尾不吭聲,頂多在外界詢問時,政府才說會向日本表達關切,非常的「客氣」。

這次日本政府正式核准計畫後,大陸、韓國同樣抗議,痛責日本不顧國際公共利益,台灣一樣保持沉默。蔡政府一直誇稱「台日友好」,顯然這個友好的代價不低。蔡政府只要碰到美、日就低頭,從開放萊豬、核食到如今對核廢水的噤聲,簡直就是一種「從屬」而非平等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