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國際奧會的危機

(本報系資料照片)
(本報系資料照片)

國際奧會(IOC)委員吳經國今年3月以「個人健康」因素堅決請辭,IOC特別發表新聞稿感謝他30多年來致力於「奧林匹克運動」的貢獻。吳經國老驥伏櫪承諾將以奧會名譽委員身分繼續參與國際體壇重要活動,為台灣發聲、打拚。但這一切無法扭轉台灣50多年來在奧會決策核心首度面臨斷層的危機,也與民進黨政府念茲在茲的台灣要走出去形成強烈對比。

IOC有206個國家及地區會員,IOC委員區分為個人委員、國家奧會代表、國際運動總會代表,及運動員代表等4個類別,名額上限為115名,現有委員104人。IOC全體委員會議是最高權力及決策機構,也是國際體壇兵家必爭之地,美國與中國大陸目前分別擁有最多的3席,凸顯了體育大國的地位。

台灣在國際體育賽事表現平平,但自1970年以來,分別有徐亨及吳經國擔任IOC委員,吳經國擔任委員更是長達32年,曾任「國際拳擊總會」主席、IOC執委會委員、「文化暨奧林匹克傳承委員會」主席等,享有崇高地位及影響力,他提早請辭是否會影響這個優良傳統,受到台灣體育界普遍關切。

IOC委員是無給職的榮譽職位,各國角逐競爭激烈,門檻相對升高,除了要符合官方規定要件外,更必須精通英語和法語、個人有充裕財力、對體育運動有傑出貢獻、年輕且具備國際視野及掌握地緣政治趨勢,再經過委員推薦才能進入「選舉委員會」候選人名單,最後經執委會審核通過後送交全體委員會議表決。

台灣過去曾有意培養朱木炎、陳怡安等年輕優秀跆拳道選手進軍奧委會,但都無疾而終。反觀中國大陸2014年冬季奧運快速溜冰金牌選手張虹在30歲就成為IOC委員。

中華奧會副主席陳士魁3月承認,吳經國是台灣在IOC唯一且重要發聲力量,他請辭IOC委員,對台灣會是一大衝擊。他並指出,中華奧會已沙盤推演,全力爭取,希望保住委員席次。

以上只是檯面上的情況,台灣人選要成為IOC委員還有一項不成文、但非常關鍵的條件,就是中國大陸方面的認可,或是至少不反對。以當前兩岸關係的嚴峻形勢,雙方毫無互信、善意可言,台灣爭取保住IOC委員席次將是阻力重重。

民進黨再度執政4年多來,台灣對外關係節節潰敗,不但被排除在官方國際組織及區域經濟整合機制之外,甚至在非政府國際體育組織的能見度與聲量也逐漸弱化,除了歸咎中共的打壓與孤立之外,政府有責任提出有效因應對策,否則所謂的帶領國家走出去只是貽笑大方的大內宣口號罷了。(作者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