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軟實力價值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自冷戰時期以來,「台灣」,這座位於西太平洋第一島鏈帶上的島嶼,一直都是民主自由陣營在遠東區域對抗共產主義的最前線。雖然隨著越戰的結束,除了讓美國意識到無法用民主自由的大義名分,去阻止一個國家內部的民族自決,加上當時中國的改革開放,使得台灣在國際上的定位一度被各國所忽略。

民國38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差一點就被國際放棄,變成亞細亞孤兒的我們,所幸在民主及共產兩陣營的對抗下所產生的區域代理人戰爭:韓戰、越戰及金門戰役,讓全世界看到了台灣的戰略價值。

那時候西方世界的戰略目標,僅在於防堵共產主義的外擴,所以對當時國共兩黨政府的內爭,由原本支持取得民心民意的中國蘇維埃,轉而支持國民政府。

而後,隨著冷戰的結束,中國的經濟改革開放後,台灣的戰略價值,轉變為防止中國的乘勢崛起;而西方世界的戰略目標,則改為防止中國取代蘇聯並讓全球再次回到兩極強權的時代。當時的中華民國,在國際上確實是風光無限,經濟、科技及軍事等實力,幾乎是走在世界的尖端。

但沒有運勢會一直往好的方向持續下去,起起落落才是真理。當西方世界發現中國市場這塊大餅可以賺取大量金錢時,遂逐漸向中國展現友好的態度,所以,台灣又再次不被世界所重視。

雖然沒有了西方世界的贊助,但多虧日本在殖民時代的用心經營,影響了後來台灣的各項發展政策。以十大建設為例,當時許多政策都是以大清、日本時期的規畫繼續沿用下去,再加上曾經舉世聞名的代工生產,使得台灣的經濟發展逐漸穩定。

筆者曾說,一個國家的發展只要穩定,接下來就能夠往其他方面展開。而當時的中華民國自詡為正統中華文化的傳承者,特別是在中國經歷過文革時期,造成整個中華文化上的浩劫,更加凸顯出台灣當時中華正統的存在意義與價值。

況且台灣地區是民主自由的國家,加上台灣擁有高度的文化接受度與包容力,使得我們在藝術、學術、音樂、表演、信仰及遊戲等等,逐漸發展出有別於中華傳統文化的不同之處,創造出屬於台灣自己的特有文化。

像是每年的媽祖遶境活動,從宮廟文化發展出的將官街舞,結合東西方文學所創作的舞台表演,以及台灣特有的布袋戲文化表演藝術,這正是筆者提到的,台灣對各國文化擁有的包容力,才能創造出如此繽紛的現在。

近年來,中國為了恢復中華文化,宣揚其正統性,曾大量派人來台學習,成效良好。較廣為人知的,是將傳統服飾結合現代設計,所發展出來的漢服文化。而傳統樂器的推廣,或是棋藝、茶道、詩詞歌賦等等,好比廣東潮汕的英歌舞,也是同樣的概念,都是中國為了能與台灣爭奪「中華文化正統」的名分,在政府的支持下,才有的成果。

與中國不同的是,台灣的各項文化交流,是由人民自發性的主動推廣,而非政府的強勢主導。在如此自由奔放的環境中,才會讓我們的文化如此多元,而沒有一個主體。也正因沒有文化主體的我們,既可包容外來文化,又能不忘傳統文化,才能發展出屬於我們自己的人文價值,搭起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橋梁。

好比許多國外旅行者,對於台灣人的熱情及熱心感到不可思議,縱使人民素質不一,但樂觀的個性及思維,不就是長期的民族及文化融合下的結果嗎?

所以,台灣的未來,不僅是朝著區域和平穩定發展,更可在文化上以橋梁自居,搭建能讓各國文化互相交流的平台,又或者可以這麼解釋:甲與A能否順利融合為一?放到台灣來就可以知道答案了。(作者為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