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快弄破碗的外交突破

如果要在台灣的媒體報導、政治名嘴言論之中,畫出最頻繁使用來描述台灣外交發展所使用的詞彙,「突破」這個詞絕對名列前茅。諸如他國現任或卸任政治人物訪台、與外國政府簽成的大小協議或備忘錄、在他國網站上出現了中華民國國旗等新聞,在台灣都被稱之為「外交突破」。「突破」這個詞彙在國際政治場域不應該被如此濫用。

首先來談台灣最重視的外交夥伴─美國。去年11月美國大選後,傳出坎貝爾可能基於他對於亞洲政策的了解而加入拜登政府,當時在台灣就出現了一些歡欣鼓舞的聲音:坎貝爾與一些蔡政府涉外官員關係良好,如某報新聞標題所寫「坎貝爾與蔡英文有『老交情』」,台美關係強化合作似乎指日可待。後來坎貝爾的確如傳言上任了美國白宮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一要職,然而他卻在上周公開重申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

同樣發生在最近幾天,白宮的新冠肺炎應變小組在推特上發了一則推文,列出了接收疫苗的國家,其中也出現了中華民國國旗。然而這條推文不久後即被刪除。緊接著美國國務院又發了一則推文聲稱:「美國將成為世界疫苗庫。將會接收到美國疫苗的國家包括了瓜地馬拉、烏拉圭、巴拉圭、玻利維亞、阿富汗和越南等國。」令人遺憾的是,這份名單上不但沒有台灣,還包括了幾個非民主國家。

回顧前次台灣政府在收到美國與日本捐贈疫苗時所發出的官方聲明中特別強調:美國和日本向台灣捐贈疫苗是共享民主、自由等基本價值的體現。與美國國務院這則推文內容相形之下更顯諷刺。

另一個重要的外交發展是即將離任的德國在台協會處長王子陶接受中央通訊社採訪中,重申了他之前在臉書上所寫的內容,即台灣從德國的BNT公司採購疫苗,是台灣與BNT之間的商業行為,簽訂內容取決於契約雙方。

王子陶並在訪問中指出,台灣在洽購BNT疫苗的過程中有中國廠商涉入因素,但他並未說明中國對於台灣購買BNT疫苗的過程是否施加阻撓。筆者發現之後在中央社的英文版報導刊出:「由於「『中國』的介入,BioNTech面臨了問題」其中把原本的「中國廠商」的廠商兩字省略,之後又將文中內容再更改回「中國廠商」。這樣的媒體報導方式對於台灣與德國之間的外交關係並無幫助。

除了台美關係之外,最近與台灣相關的重要的國際事件,是海地總統摩依士暗殺。摩依士曾於2018年以國事訪問台灣,當時台灣政府以隆重軍禮歡迎,並大大強調兩國共同的民主價值。但事實上,摩依士遠離民主價值的執政方式導致當地民眾群起抗議。而暗殺摩依士的嫌犯進入中華民國駐海地使館,隨後在內被捕,不但讓台灣在當地身陷尷尬形象,也顯露了台灣駐外使館嚴重的安全失誤。藉此呼籲外交部能夠嚴正審查其全球海外駐點與使館人員的環境安全。

這一連串的外交挫折能讓台灣學習到什麼?最近我學到一句台灣俚語叫做「吃快弄破碗」,我想回送這句話給台灣的外交景象。在一個國家的對外發展中,有著起起落落是很正常的,台灣應該放慢腳步、避免追求看似絢爛的「外交突破」,或許真的能讓台灣在外交上能有突破。(作者為前美國共和黨亞太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