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詩意畫》之「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徐斌,寧波市硬筆書法家協會主席、寧波市江北書協主席。
徐斌,寧波市硬筆書法家協會主席、寧波市江北書協主席。

▲徐斌,寧波市硬筆書法家協會主席、寧波市江北書協主席。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出自唐代詩人杜荀鶴所作的七言絕句《小松》,借松寫人,詩中字裡行間充滿理趣,耐人尋味。

詩作背景

杜荀鶴(約八四六至九○四年),晚唐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唐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出身寒微,雖然年輕時就才華畢露,然中年始中進士,仍未授官,乃返鄉閑居,過著「文章甘世薄,耕種喜山肥」(《亂後山中作》)的生活。曾以詩頌朱溫,後朱溫取唐建梁,任用他為翰林學士,知制誥,故入《舊五代史·梁書》。《舊五代史·卷二十三·梁書第二十三·列傳第十三》有其傳。提倡詩歌要繼承風雅傳統,反對浮華,其詩作平易自然,樸實質明暢,清新秀逸。作者報國無門,就如埋沒深草里的「小松」,由此創作此詩來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之情。

詩詞原文

小松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逐句釋義

松樹小的時候長在很深的草叢中(埋沒看不出來),現在才發現(它)已經長的比蓬蒿高出了許多。世上的人不認識這是將來可以高入雲霄的樹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經高入雲霄了才說它高。

作品賞析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描寫小松剛出土時,的確小得可憐,路邊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沒在「深草里」。蓬蒿,即蓬草、蒿草,草類中長得較高者。「出」字用得精當,不僅顯示了小松由小長大、發展變化的情景,而且在結構上也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也是未來「凌雲」的先兆。事物發展總是循序漸進的,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從「刺頭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漸覺」。「漸覺」說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誰「漸覺」的呢?只有關心、愛護小松的人,時時觀察、比較,才能「漸覺」;至於那些不關心小松成長的人,視而不見,哪能談得上「漸覺」呢?故作者筆鋒一轉,發出深深的慨歎。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是說,那些人當時不識這可以長成高聳入雲的樹木,直到它高聳入雲霄才說它高。這裡連說兩個「凌雲」,前一個指小松(將來能夠凌雲),後一個指大松(已經凌雲)。大松凌雲,已成事實,稱讚它高,並不說明有眼力,也無多大意義。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樣貌不驚人,如果能識別它就是「凌雲木」,而加以愛護、培養那才是有識見,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