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控買殼 港創業板IPO急凍

工商時報【李書良╱綜合報導】 成立20年,卻始終難以壯大的香港創業板(GEM),近兩年靠著大陸南下資金積極「買殼」上市,IPO件數與集資總額一度出現難得榮景。但在香港監管部門嚴控陸資買殼後,創業板又跌回寒冬期,2019年IPO件數創下近7年最低紀錄。 在陸資上市企業尚未成為港股主流之前,1999年11月底成立的香港創業板,原本是香港有意仿效美國那斯達克,引進電子科技業者掛牌,當時港交所人員還曾經來台開說明會與造勢。然而,科創板成立後恰好碰上2000年網路科技泡沫,以及2003年SARS爆發,之後陸企大舉進駐港股,創業板地位遂被邊緣化。 香港明報報導,2018年仍十分活躍的陸資赴香港創業板買殼活動,在下半年遭香港監管部門嚴控後,陸資熱情不再,2019年截至12月20日,香港創業板僅有15家新公司上市,數量為近7年來最少,總集資額也不足10億港元。 報導指出,過去兩年可算是香港創業板的黃金時代,在陸資蜂擁南下香港創業板買殼後,2017年及2018年合計共有多達155家公司上市,占目前創業板上市公司總數高達四成。然而,由於創業板上市規則寬鬆,造成大批買殼公司龍蛇雜混,部分業者甚至將創業板做為轉往主板上市的踏腳石,市場時有大額虧損與當日行情「閃崩」情況傳出,迫使香港監管部門出手整治。 港交所先在2018年修改創業板規則,收緊其轉往上市手續及要求,堵塞有意以較低成本買殼、再轉往主板上市的公司去路。2019年更進一步收緊借殼上市規則,限制公司控制權變動後36個月內,不可建議出售大部分業務;加上去年開始推出快速除牌制度,也讓業務不振的公司面對除牌風險,對殼股亦構成威脅。 殼股熱情不再讓創業板情況轉冷,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是,就連原本創業板上市企業也接連出逃,最新一樁是24日安領國際宣布即日起由創業板轉往主板掛牌上市。對於創業板再度轉為冷灶,有香港分析師認為,港交所對創業板欠缺長遠的規劃方案,是造成現狀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