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派系化,真有那麼恐怖嗎?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趙少康鼓吹的「戰鬥藍」近日在國民黨內引發非議,本土派立委私下表示,擔憂「戰鬥藍」會變成「新國民黨連線」班師回朝,造成黨內分裂、黨中央有黨。趙少康隨即出面否認,指戰鬥藍不是新國民黨連線、也不是次團。朱立倫也表示,如果自己選上黨主席,全黨就只有一個派系,就是正藍。

國民黨長久以來都把派系視為洪水猛獸,認為派系會造成黨內的分裂、對立,但嚴格來講,國民黨已經很久沒有出現過真正像樣的派系了。李登輝時代國民黨內有「集思會」、「新國民黨連線」,在黨內各擁其主、各有不同的脈絡,主張也經常針鋒相對,但「集思會」或「新連線」的主力都在國會,並沒有進一步向下延伸,所以一般都以次團稱之,而非真的把他們當成一個派系。

次團的成員平時問政會相互聲援,遇到問題也會互相幫助,但彼此間的關係還是相對鬆散,遠不像民進黨的派系那樣利益與共,凝聚力跟約束力也差得遠。即便是「新國民黨連線」後來出走另組「新黨」,原本「新連線」的助理們也都沒有受到太多照顧,連被提名參選的機會都沒有。

到馬英九時代打壓派系,基本上針對的是地方派系,跟民進黨的派系也有本質上的不同。馬英九國民黨的地方派系都打垮了,卻沒有培養出任何新的力量,結果導致國民黨地方基層組織力一蹶不振,尤其南部更是寸草不生,完全看不到任何希望。

國民黨視派系如洪水猛獸,有相當程度是威權時代的慣性思維。對一個大一統、大有為的黨中央而言,任何的派系、任何的團體、任何的集結,對領導人而言都是一種威脅(至少是一種麻煩),如果沒有這些利益團體,黨內就會少了許多雜音,上層的指令就更容易貫徹,就不會遇到任何挑戰。

馬英九擔任黨主席時期打壓地方派系、弱化國民黨中常會,基本上也是基於相同的思維,讓權力能夠更集中於他個人,更不會受到掣肘。這樣的結構,在有強而有力領導時,會讓領導人好做事許多,但當沒有強人時,整個黨就會變成一團散沙。

回頭看看過去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國民黨常會、全會,何曾通過什麼像樣、真正有利國民黨發展的決議?在強勢黨中央的時代,所謂的全會、常會只是走一個民主形式的過場,黨中央自然能夠透過私下的運作,讓會議照領導人想要的方向進行,通過黨中央希望的方案。但當黨中央失去了控制力跟運作能力時,上千人同時參與的全會,就變成一場災難,註定言不及意、一事無成。

相對的,民進黨的派系在此時就展現出相對的優越性,派系讓每個人的脈絡相對清楚,讓利益交換、利益競逐成為可能,每個派系、每個人都能依自己的政治能量、政治實力,爭取到合適的位置。

以國民黨一再強調的重視年輕人、給年輕人機會為例,一個年輕人在民進黨內、加入了一個派系,派系為了壯大自己,就會有人才培養的計畫,鼓勵他們在黨內攻城掠地、爭取到位置,不斷的磨練、不斷的往上爬,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但相對的,國民黨內則沒有這樣的機制,也沒有人提供這樣的機會,年輕人只能無頭蒼蠅一樣四處亂轉,甚至是無意義的亂鬥。

歷經2014年「九合一」選舉的大敗,國民黨很多議員中箭落馬,國民黨的年輕人在2018年迎來了最好的機會,很多市議員都是新面孔。但如果回頭去檢視他們的背景,很多人都同時身兼兩、三股黨內勢力的淵源,可能又是馬英九的系統、又是朱立倫的系統,或又有馬英九的色彩、又有吳敦義的淵源。

在脈絡不清楚、利益不與共的情況下,讓國民黨內的政治利益交換與分配,變得異常的複雜、短暫又充滿了不確定性。以這次黨主席選舉站在朱立倫身邊的派系與黨內勢力為例,這些人在上次黨主席選舉多數是支持江啟臣的,如今卻都站在江啟臣的對立面。黨內利益結合如此短暫又隨機,怎麼可能有人可以考慮黨的長遠發展跟經營。

國民黨宣稱沒有派系、希望消滅派系的結果,就是每一個人都變成了「風派」,只看短暫的風向跟利益,沒有長遠的堅持、沒有長遠的盟友,每次都因應當下的利益,而決定要如何拉幫結派。黨主席如此、中常委亦復如此,每個人都只有當下的利益,誰有興趣想長遠的發展。

再看看國民黨本土派憂心的「戰鬥藍」名單,幾乎囊括了馬英九、朱立倫、吳敦義、連勝文、韓國瑜各系統的人,甚至連有論文抄襲歷史的議員都被納入名單,根本就是一個蹭聲量的大雜燴,哪裡真的有什麼戰鬥力,又怎麼可能真的成為次團?看在民進黨人眼裡,只怕都要笑掉大牙,國民黨人居然還怕東怕西的。

黨內的競爭沒有固定規律、黨內缺乏長期培養人才的集團跟力量、黨內完全沒有有效的對話跟爭論,是國民黨近年戰力遠不如民進黨的重要原因。國民黨人對派系、次團的恐懼,其實本質上是對競爭的恐懼;國民黨人口中的「團結」,其實不過是「和稀泥」的同義詞。

【作者 單厚之/媒體工作者】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