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需要新兩岸論述與改革

2020年總統、立委選舉開票結果出爐,國民黨主席吳敦義(中)率領黨秘書長曾永權(左)、立法院黨團總召曾銘宗(右)及不分區立委被提名人等出席記者會鞠躬致意,並表示他將率副主席、一級主管以上向中常會請求允許總辭負起敗選責任。(姚志平攝)
2020年總統、立委選舉開票結果出爐,國民黨主席吳敦義(中)率領黨秘書長曾永權(左)、立法院黨團總召曾銘宗(右)及不分區立委被提名人等出席記者會鞠躬致意,並表示他將率副主席、一級主管以上向中常會請求允許總辭負起敗選責任。(姚志平攝)

台灣政治,確實已如柯文哲所說般,進入海嘯政治的時代。2016年,民進黨大勝國民黨,然而在兩年多後的地方選舉,卻又大輸。更令人意外的是,在1年多後的總統大選,民進黨又大勝,並且再次取得國會多數。

對於大敗的國民黨,如何找回人民的支持,如何獲得社會的信任,是選後最重要的任務。而徹底檢討敗選原因,是不能迴避的。

首先從外部因素談,這次選舉最重要的大環境,自然就是所謂的「中國因素」。從2019年初的「習5條」到年中爆發的「香港反送中」,台灣社會掀起對中共與一國兩制的恐懼,因此在2018年選舉效果薄弱的「主權牌」,徹底成為2020大選的關鍵因素之一。另外加上美中結構性衝突的國際因素,從連戰到馬政府時期,國民黨所建立起的兩岸論述,目前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都已顯得無法應付情勢。新論述,勢在必行。因為即使下一次選舉是地方選舉,然而由於適逢中共20大,以及其內部權力更替,「中國因素」將相當可能繼續延續,而非如同2018般退位。

其次,在內部因素部分,這次選舉事實上從初選還沒開始之前,藍營就出現分裂跡象,在初選期間,更是愈加嚴重,成為整場選舉都未曾癒合的傷口。反觀綠營,則是空前團結,兩相對比之下,誰勝誰負,一目了然;此外,國民黨嚴重的青年斷層,所造成的整體戰力不足,也在這次選舉一覽無遺。長期以降對青壯世代的忽略、缺乏有規畫的梯隊培養,因此無論是在地方參選,抑或是中央運籌帷幄上,藍營都出現一定程度無兵可用、戰力接續不足的情形;最後,黨系統無法快速有效轉換社會民意,也始終是這場選舉中的一項關鍵性因素。

從這個角度來看,國民黨不僅需要建立新的論述,尋求人民的支持、社會的信任,藍營更需要進行一番脫胎換骨的通盤改革。因為就過去的經驗來看,即使有再好的論述,當前國民黨的身軀事實上是無法作為載體承擔,反而可能折損論述。

尤其是,選後兩岸關係相當可能出現驟變,而將擠壓到國民黨的論述空間。從選前蔡英文就曾說過,「蔡習會」聽起來滿誘惑的,到在這次的勝選感言中滿篇幅都談到兩岸未來,包括為兩岸關係和平穩定所做的承諾不會改變、雙方坐下來談未來的「對話」等,霎時回到2016年,就可知道蔡政府第2任初始對兩岸的積極性。

不過在歷經林靜儀談話後,中共對蔡政府的標準勢必將有所提高,回不到2016年的水平,加上20大因素,習也有自身的政治考量。然而在民進黨方面,由於蔡總統取得817萬票高民意基礎的雄厚政治本錢,也不太可能做出更多讓步。兩岸衝突提升,自然是一個可能的未來。另一方面,從2018川金會的借鏡來看,當雙方的衝突風險與成本上升時,事實上也可能給兩方共同利益,出現意外破冰的契機。然而無論是哪一個選項,對當前的國民黨來說都會是莫大衝擊。因此改革,迫在眉睫,是國民黨的唯一出路。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