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台灣中心 許難民一個未來

在土耳其一個邊境小鎮—雷伊漢勒,住著10萬土耳其居民,卻湧進12萬敘利亞難民。台灣外交部撥款1200萬台幣進行人道援建,而4年前以志工建築師身分接下土耳其難民中心「台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簡稱台灣中心)的裘振宇,歷3任雷市市長,與當地居民密切互動,才終於完成「大家都接受」的台灣中心,不僅如此,建築完工,他更被推選為台灣中心的志工執行長,這次,要替雷市築一個未來的願景。

4年3市長 要求各不同

裘振宇表示,4年間雷伊漢勒換了3任市長,第一任市長因曾來台造訪行天宮,一心認為如此香火鼎盛的廟宇也傳承著台灣建築精髓,希望裘振宇建的台灣中心成為複刻版行天宮;第二任市長則期待他設計出一個有人造冰的公共溜冰場,在夏季能讓雷伊漢勒市居民在運動時也能享受涼爽;第三任市長,則乾脆希望建「敘利亞難民不准使用」的台灣中心。

面對如此分歧的期待,裘振宇決定從解讀出幾任市長以及市民真正需要什麼樣的建築著手,他最終得到的結論是,雷市需要的是具有歷史情感的公共建築,要能回應氣候環境,更要讓10萬土耳其人與12萬敘利亞人都能夠有工作機會的空間,才容易取得認可。

1200萬台幣的經費在當地僅夠打建築地樁,4年來,裘振宇多次自掏腰包投入工程,但尤其難的是如何讓當地人都能認同,首先他從史料中發現哈勒坡大清真寺是雷伊漢勒市所在地區的重要地標,卻在戰爭中被毀。於是,裘振宇設計的台灣中心是由52個10公尺高、6公尺寬的拱型構造組成。

敘利亞婦女 手工織圍巾

「從單元大小、構成方式,以及朝向麥加的座向,都呼應了曾經的哈勒坡大清真寺。」歷時4年的溝通、在地經營,2020年10月台灣中心的主體完工,然而,完工不代表當地的難民問題已然被解決。

「台灣人何嘗不是希望在國際社會尋求被公平公正對待,今天難民的狀況也是。」秉持幫助難民就是幫自己,裘振宇明知台灣中心接下來的營運才是最難的,但他仍接下了執行長一職,仍是無償志工性質地幫雷伊漢勒市振興產業。

52個拱型單元,未來會成為工作坊、駐演場地、教室、商店、辦公室,裘振宇的規畫是讓土耳其居民和敘利亞難民都要能有工作、有經濟產值,於是台灣中心推動「1001喵」、「1001汪」計畫,教導敘利亞婦女手工編織造型「澡袋」,接著又推出「汪汪圍巾」讓婦女們共同合作投入編織。

裘振宇近月餘在台積極為台灣中心募款,贈品便是手作「澡袋」、圍巾,1月中更有募資計畫將於「貝殼放大」平台上架,裘振宇說:「關懷比我們更需要關懷的人,這就是台灣精神,台灣追求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