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看台灣的「豪豬戰略」:解放軍半數入侵艦隊恐被擊沉,但反艦飛彈全部到位還要好幾年

川普政府去年對台灣通過多項軍售,當時就被英國智庫皇家聯合研究所(RUSI)評為是「豪豬戰略」的體現,因為台灣的武器構成不再追求昂貴高端、強調空中或海上的控制權,而是轉向以便宜的軍備讓敵軍的武力投射承擔更高風險。根據電腦兵棋推演,台灣必須擊沉半數入侵艦隊才能擋住解放軍,這意味著台灣必須準備至少1200枚反艦飛彈,但這些武器全部到位還需要好幾年。

《富比世》(Forbes)8日指出,由於中國每年的軍費開支約在台灣的25倍左右,即便台灣這幾年也向美國購買F-16戰機、M-1戰車、甚至積極進行潛艦國造,不過中國在龐大的經濟實力加持下,其常規武力確實已大幅超越台灣,台灣也難再寄望「境外決戰」、「殲敵於境外」等防禦戰略。

共機繞台。2020年2月,中共轟-6軍機(上)入侵台灣領空,我空軍F-16全程監控(AP)
共機繞台。2020年2月,中共轟-6軍機(上)入侵台灣領空,我空軍F-16全程監控(AP)

共機繞台。2020年2月,中共轟-6軍機(上)入侵台灣領空,我空軍F-16全程監控(AP)

皇家聯合研究所去年底曾經表示,川普政府的對台軍售表面上或許不如過去的大型軍購計劃那麼高大上,台灣也沒能獲得數量相對有限的昂貴武器平台,但包括車載魚叉反艦飛彈、HIMARS多管火箭系統等武器,卻透露了全新的戰略思維:不再追求挑戰解放軍在台灣海峽及其上空的控制權,而是轉向大量購置能夠分散部署的廉價武器,對中國的昂貴資產構成威脅—這也就是所謂的「豪豬戰略」(Porcupine Strategy)。

小辭典:豪豬戰略

海軍戰院教授莫瑞(William S. Murray)早在2008年就發表了〈台灣防禦戰略再檢討〉(Revisiting Taiwan’s Defense Strategy)一文,主張由於中國軍力已有長足進步,甚至具備壓倒性的侵略能力,建議台灣應採取「豪豬戰略」(Porcupine Strategy),讓侵略者知難而退,並且具備初期突襲(opening salvo)、擊退入侵(repel invasion)及長期忍受封鎖(endure blockade),讓盟邦有時間謹慎地計畫因應。台灣向美國購置的車載魚叉飛彈能夠減少防禦武器的被擊中率,就是當初莫瑞所主張的建軍方向。

體現「不對稱作戰」(Asymmetric warfare)思維的「豪豬戰略」不難理解,問題是豪豬身上的「刺該有多少」,才能有效嚇阻敵人來犯?《富比世》指出,台灣去年的「聯合戰區級模擬系統」曾經推算出一個結論:如果要擊敗中國的艦隊入侵,台灣就必須擊沉敵軍半數艦艇。但以中國的軍隊規模來看,台灣恐怕要準備至少1200枚反艦飛彈。

2017年7月20日,中國海軍的遼寧號航空母艦與一艘飛彈護衛艦正航經台灣海峽。(中國軍網)
2017年7月20日,中國海軍的遼寧號航空母艦與一艘飛彈護衛艦正航經台灣海峽。(中國軍網)

2017年7月20日,中國海軍的遼寧號航空母艦與一艘飛彈護衛艦正航經台灣海峽。(中國軍網)

《富比世》指出,國防部副部長張哲平去年春天就曾表示,以台灣目前的反艦飛彈數量,恐怕會讓多數中國軍艦挺過攻擊,難以阻止解放軍的入侵。因此台灣政府才會規劃24億美元購置400枚岸基魚叉飛彈,與台軍自製的「雄風二型」、「雄風三型」、舊款的魚叉飛彈一同組成1200枚反艦飛彈的防禦陣線。如果每一枚反艦飛彈的命中率約在5成到7成之間,這些飛彈確實足以擊沉數百艘中國軍艦。

美國蘭德(RAND)的分析師哈羅德(Scott Harold)稱讚魚叉是一款「生存能力強、低調、網路化的防禦系統」,並且認為能夠挺過中國的首波攻擊,並在一段時間內發動反攻,美國也在去年批准了魚叉的軍售案。但《富比世》也指出,台灣獲得魚叉飛彈發射車的時間可能是2025年,獲得魚叉飛彈則要拖得更晚。美方的拖延與台灣在預算方面的限制,不只影響岸基魚叉實際部署的時間,更影響台灣防禦戰略轉型的時程—這也意味著,台灣還不能真正變身為一頭讓解放軍有所忌憚的豪豬,這也讓台灣軍方盤算的防禦戰略出現了好幾年的空窗期。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兩岸鳳梨爭議》對台灣壓力測試?北京農業統戰失敗?兩岸可能重啟對談? 「水果政治學」專家焦鈞解析
相關報導》 中國兩會》李克強工作報告三大看點:經濟成長目標、香港選舉制度、國防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