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不分系是培育天才,還是寵壞沒定性的小孩?

四成台大學生覺得選錯科?近年提供學生進大學後自由嘗試、摸索性向的「不分系」,在各大學成為熱門議題,台大也在今年7月宣布跟進成立不分系,但「不分系」真的就能解決學生「未來迷惘」問題?還是只是繼續寵壞沒定性的小孩?

沒有專屬科系,而是讓學生上大學後先透過各種嘗試與摸索,尋找自己未來發展方向的「不分系學系」,由清大、交大、成大等國立頂大領軍下,近五年在各大學方興未艾。

晚了多年後,台大7月25日正式宣布,由於校內統計近四成學生表示「對未來迷惘」,決定跟進成立不分系學系,提供學生轉換領域和跨領域學習的機會,預計111年開始招生。

近年來,適性發展、多元學習,已成為教育重要趨勢。

除了實驗教育修法延伸至高教,不少體制內大學也開始有創新學制,提供學生彈性、跨領域的學習機會。然而,看似自由、沒有限制的「不分系」學制,真的就能解決現在大學生「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困境嗎?

其實,過往已有許多大學嘗試大一、大二不分系,延後學生選擇志願,但到了分流到各系所時,許多學生仍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而現在大一至大四都不分系的學系,對於沒有明確目標、又欠缺主動學習動機的學生來說,或許只會更加迷惘。各大學競相加入不分系,甚至被質疑根本是「假自由之名,寵壞沒定性的小孩」!

不分系蔚為潮流,提供大學生自我探索與轉換彈性

近幾年,大學「不分系學系」的學制蔚為流行,像是清大的實驗教育方案與交大的百川學程,以及成大全校不分系陸續成立,讓學生大學四年可自由在校內選課,不侷限單一科系,並透過導師的帶領,依據各自專長、興趣完成四年學習與專題製作。

舉例來說,對長照議題很有興趣的學生,可針對長照中的心理學、經濟學、政策等不同面向重點修課,比起雙主修、輔系等,更有彈性且不被學分和系所門檻束縛。甚至在成大,學生們也可自行邀請老師,規劃符合需求的課程。

不同於清大、交大以特殊選才為主,專門招收有特殊專才或能力的學生,台大目前正在籌設的全校不分系,以轉系招收10名升大二學生,由於轉系門檻較低,學生也必須提出學習計畫與目標,避免學生僅以「志趣不合」要求加入。

僅為情境配圖。賴永祥攝
僅為情境配圖。賴永祥攝

僅為情境配圖。賴永祥攝

不分系首重「自主管理」,消極無目標只會更加迷惘

頂大紛紛設立條件,希望學生不要輕易加入,原因是不分系並不是人人適合。對於興趣廣泛、多元學習的學生,不分系提供不同於一般學制的學習機會。但若僅是因志趣不合、迷惘,到不分系卻又態度消極,沒辦法自主學習,往往最後只會更加徬徨。

「在踏入不分系前,要先認清不是進來混的,」今年剛從成大不分系畢業的劉佩宜表示,越來越多學弟妹只因找不到方向,就想轉入不分系,但當握著空白課表時,看似自由卻更加迷惘,甚至許多人沒有積極採取行動,就開始抱怨沒有歸屬感、資源等。

劉佩宜回憶過去,也是因志趣不合,從化工系轉進不分系。一路上,她時常焦慮,花了許多時間重新認識自我,主動尋找業師與導師諮詢,時時回顧學習歷程,確認目標。在校內沒有提供對應資源時,她選擇參與實作計畫、實習,並自行集結同學、規劃課程,邀請講師上課。

現在的她比過往更了解自己,也有明確的方向,但學習過程都是主動出擊,甚至自立自強。在踏入不分系前,不管是否已找到方向,劉佩宜認為,不分系沒有想像中容易,最重要的還是自我管理的能力。

高教越趨豐富,「靠自己」尋出路才是真核心

但這種「因為學生讀了不快樂,就幫他們鋪一條方便轉換的新路」做法,卻也不是人人都抱持正面意見。

台大宣布成立不分系的新聞一上線,就引來許多批評:

▸「寵壞沒定性的小孩」

▸「要是選進了不分系,讀了又不快樂,那麼要怎麼辧?去找一個不分不分系的系?」

 ▸「讀了四年不分系,就能知道未來目標?」

▸「學生不知道要什麼,就給不分系;不知道要什麼大學,就給實驗大學;那難道以後入錯企業,還要幫他們成立一間『實驗企業』嗎?」

不可否認的,創新高教方案或實驗高教都是打破過去單一科系專業下所產生的弊病,目標是要讓台灣教育有更多樣性,提供與過去僅在教室、課本上,不一樣的學習模式。但這些不分系、實驗學程,或是未來可能出現的實驗大學,依然受到許多人質疑。

針對實驗高教的存在與否,台灣青年國際實驗高等教育知行聯盟發起人楊逸帆認為,教育本應回歸到人與生態上,且高等教育作為形塑社會的存在,大學若不變,社會也不會改變,更不足以應付影響越趨複雜的天災或國際情勢。

一路以來,學習皆是不分領域、實驗教育出身的楊逸帆說:「實驗教育的人過去的學習,都需要自發性的去解決各種問題。」

楊逸帆認為,無論未來有無實驗高教,實驗教育學生憑藉著自立自強的精神,都可在學習或是未來找到自己的出路。

而與實驗教育一樣,看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不分系,在高教創新踏出了第一步,但同時也考驗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