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市場太好做 台灣自砸招牌

台灣農業以小農規模為主。示意圖,圖中果農與新聞無關。(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農業以小農規模為主。示意圖,圖中果農與新聞無關。(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農漁產品遭大陸暫停輸入,業者指出,台灣農業以小農規模為主,品質難以統一,加上大陸市場在惠台措施下「真的太好做」,導致許多農民對自身農產品缺乏要求,但日本與歐美市場不同,只要被退過貨,就算後端管理、冷鏈急起直追,也為時已晚。

經營多年水果外貿的業者Eric表示,越南和菲律賓分別為日本進口火龍果與鳳梨的主要國家,上述2國都是採大型合作社的生產方式,品質與規範均相當嚴格,但小農為主的台灣在採收期,要出一整櫃的貨就得到處收,這樣的情況下,品質只會良莠不齊。

Eric說,在ECFA上路前,日本一直都是台灣很大的外銷市場,因為大陸市場太大了才退居第2,但台灣現在的農產品穩定度太低,加上大陸市場「太好做」導致出口儲運變得「隨便」,長期下來台灣的後端處理雖然一直想後來追上,卻已經晚了,台灣在這幾年已把自己的農貿招牌砸爛了。

台灣產業關聯學會名譽理事長、前台大農經系系主任兼所長徐世勳表示,大陸近年暫停我許多農漁產品輸入,為了能在短時間內將滯銷量給消化,政府一窩蜂的開放給出口商出口,但卻沒有顧及其經驗、專業及市場的銷售情況,結果就出現了黑心鳳梨、介殼蟲未清理徹底的現象。

徐世勳指出,國外在國際企業化經營下對外銷農產品都有嚴格要求,而台灣透過綠色通道到大陸的水果,很多開櫃時都已經爛了,只是對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我們不能把日本和大陸市場來比較,在日本被退貨基本上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