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要閉關鎖國?

中共二十大在即,大陸輿論場上任何風吹草動都極易引發關注。近來,一篇題為〈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的學術論文在社交媒體上掀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反方指責作者以學術為外衣,挑戰全民共識,鼓吹「閉關鎖國有利論」,甚至有借古喻今,為「新閉關鎖國」炮製輿論的嫌疑。正方則回嗆批評者對文章過度解讀,將正常的學術爭鳴政治化,有借題發揮,混淆視聽的嫌疑。那麼,這篇文章到底是不是要為「閉關鎖國」翻案呢?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課題、中國歷史研究院課題組、學術頂刊《歷史研究》…,這篇文章本身來頭不小,又在敏感時刻對讀者心目中早已蓋棺定論的「閉關鎖國」提出異議,很難不在日益分化的輿論場上吸引眼球。「閉關鎖國」實為「自主限關」、旨在維護國家安全的「自主限關」具有歷史合理性、「自主限關」沒有阻斷國際貿易與文化交流等觀點,會令一些讀者側目,進而產生春秋筆法的非學術聯想。聯想的物件大到「以內迴圈為主」的新發展格局,小到由於疫情放棄或推遲舉辦國際體育賽事、中概股從美國集體退市、部分知名高校退出國際大學排名,甚至一些電信運營商以反詐騙為由默認關閉用戶的境外來電功能。

然而,另一方面,文章雖名為〈新探〉,本質上並沒有離經叛道,只是運用讀者熟悉的唯物辯證法分析了「閉關鎖國」的兩面性。因此,作者在論證完「自主限關」的合理性之後,用了整整一節來討論「自主限關」政策的局限性。

與「翻案說」相反,文章旗幟鮮明地指出,「歷史再次證明一個基本規律:因循守舊而不解放思想,抱殘守缺而不與時俱進,墨守成規而不勇於改革,就會導致國力衰竭,社會停滯,民不聊生。」「事實上,自主限關只換來短暫的成效和一時的喘息,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明清王朝的命運和中國社會的走向。」

關於當代「閉關鎖國」的爭議,大陸資訊安全專家左曉棟早在2015年就公開澄清,大陸在互聯網領域追求自主創新、安全可控不是搞閉關鎖國。大陸實施改革開放已經40多年,改革開放早已深入人心。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強調改革開放是中共的一次偉大覺醒,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號召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李克強在今年的兩會記者會上更是斬釘截鐵,「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都會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長江、黃河不會倒流。」

事實也正是如此。《求是》最近刊發習近平講話稿,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今年前7個月,大陸實際使用外資和貨物進出口總額分別同比增長17.3%和10.4%就證明了這一點。

即使飽受詬病的入境隔離政策,也在今年6月做出了調整,縮短了集中隔離的時間。接下來就看中共二十大報告如何兌現領導人「建設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的承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