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客家講座 印尼華僑分享人文史.客特色

【胡吰誌 徐榮駿 台北】

28日下午,中央廣播電台舉辦一場講座「很客家的印尼山口洋市」,邀請學者、文史工作者,以及從印尼山口洋市來台的客家華僑,講述客家先民如何飄洋過海到世界各地打拚生存,還有印尼客家人經歷排華事件,又是如何重新發展與台灣產生連結,講座中也從音樂、美食等生活細節,分享兩地的客家特色。

「牛奶和冰塊倒進去,紅茶浮在最上面。」

突如其來的即興演出,讓在場觀眾驚喜連連,歌手陳瑋儒曾到印尼客家庄交流,他以印尼山口洋美食為題材,直接在講座現場大展即興功力。

「我吃得有。」

山口洋市,是印尼西加里曼丹省第二大城,客家人占6成,當地講「河婆腔」客語,早期歷經排華事件移民台灣,後來因為語言親近,大部分居住在桃竹苗一帶。

參與講座民眾:「所以那個時候,很多東南亞的國家都是這樣,那個幸虧是後來我當完兵,醫官當完兵然後開始出社會,到東南亞繞一圈,那時候我才感覺到說,幸虧我們華僑都很團結,這個團結的精神,是我們台灣人要學習的。」

鬆軟的麵包撥開來,是晶亮的金黃奶油色,這是用香蘭葉、蛋黃、椰奶所做的,印尼特色客家美食「咖椰漿」,從山口洋來台求學的蔡同學,特地帶來家鄉的美食,現場也分享她來台後的新發現。

清大中文所學生 蔡惠玲:「『不一樣』,台灣客家話說『無共樣』,不一樣,吃的不一樣就是『擂茶飯』,台灣客家的擂茶,在印尼我媽媽會做擂茶飯,有擂茶湯,和花生一起吃,在台灣的話是甜茶。」

文史工作者 姜信淇:「垃圾的分類資源回收,做得很好,那邊沒有嘛,那邊就不停燒,一堆一堆在那邊燒,化學品、那些塑膠品在那邊燒,空氣很不好,所以我們學校給他們參觀,他們在學校內就開始實施。」

擔任講者的陽明交通大學研究員張容嘉也提到,其實世界各地到處都有客家華僑,只不過經過世代洗禮與文化相互融合,許多年輕人已不會講客語,也點出客語的保存與傳承,是身處各地的客家族群,必須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