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優先施打 大錯特錯

近日新北市幼兒園群聚感染擴大,初步已排除Alpha病毒,與台灣5月疫情無關,指向Delta或其他變異株的機會大,代表邊境防疫政策需檢討。但社區淪陷事實已造成,政府應善用資源補救,提升「社會韌性」,與病毒共存。

面對Delta病毒入侵社區,目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決定讓新到貨的BNT疫苗讓學生「優先於」中壯年施打,絕對是錯誤的政策!18歲以下的青少年染病後風險極低,只有少數特殊疾病免疫脆弱者需要施打疫苗。若安排學生先施打的目的是為了「阻隔」Delta在校園傳播,那更是錯誤的期待。已有數據證實:只打1劑疫苗對感染Delta有症狀者的阻隔保護力只有33%,而對無症狀感染者的保護力更低。

各國目前的共識是:Delta的R0值高達6~7,1劑疫苗的30%阻隔力效果薄弱,只能輕微減緩傳播速度,無法遏止校園傳播。更何況近來報導也指出,疫苗突破感染者的帶病毒量和自然感染相去不遠,傳播能力相當。只要校內有師生群聚染疫,不管學生有沒有打滿疫苗,結果都是一樣:全校停課!

世界上疫苗施打順序主要是兩大策略方向:一是重症減災,如英國完全照年齡與保護高罹病族群的順序施打。二是維持社會功能:美國在最脆弱的族群施打後,優先施打醫護警消和社會運作基礎工作者。

但絕對沒有國家是優先施打學生的。之前對於孩童的Covid長期症狀研究缺乏對照組,數據被過度誇大10倍。所以筆者建議:疫苗施打的重點不是學生,而是學生的年長家人!

8月中旬,英國牛津AZ疫苗的首席研究員安德魯‧波拉德爵士公開發表報告指出,對Delta病毒的群體免疫是神話。抗體濃度在疫苗施打後3~5個月會迅速下降,因此面對Delta變異株不可能有群體免疫,政府必須認清現實、調整策略。疫苗的功能在避免重症,因此社會中堅分子必須優先施打。

面對Delta病毒的入侵,指揮中心當下最重要的工作應該是努力讓重症率高的族群打滿第1劑,脆弱族群的第2劑也須適時補足。台灣75歲以上長者仍有30%未施打疫苗,眾多青壯年民眾也尚未接種疫苗,他們是社會正常運作的中堅分子,應該盡快完成施打。

此外,政府也應該盡快修訂防疫新規範,現今的停課標準與3、4級警戒的標準都非常籠統粗糙,無科學根據可言。面對不同的變異株、不同的疫苗施打率下,能容忍的病例數絕對不同。筆者建議用重症人數來反推社會隔離政策的強度,機動調整NPI(非藥物公衛措施)強度。

台灣到貨的疫苗有限,不少還是外國捐贈的,若有限的疫苗還施打在相對效果較低的民眾身上,整體社會對抗Delta病毒的「社會韌性」將更減少,導致社會封鎖時間延長,難以與病毒共存,付出的代價將更龐大。 (作者為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