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 強調美台軍事同盟 絕非中國樂見

美國參議院外委會待審的《台灣政策法案》草案涵蓋台美關係各項重要議題。學者認為,駐美代表處改名以及賦予台灣主要非北約盟友地位,將是大陸最在意的部分。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學者呂祥及上海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日前表示,這部草案若完成立法,將會顛覆中美關係,導向某種美台軍事同盟的恢復,中國一定會做出比美國參議院長裴洛西訪台更強烈的反應。

該草案雖言明「不與台灣恢復外交關係」為前提,但是在不少條文都有強化台灣主權象徵的跡象。最顯而易見的是將「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並比照邦交國給予台灣代表享有實質外交待遇。

相對的,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任命將比照大使,需經參議院同意,並且賦予「代表」的頭銜。

此外,該草案也要求解除美國聯邦及台灣官員的交往限制,或限制台灣官員展示中華民國國旗等象徵主權的物品。

在軍事層面,允許美國對台灣的武器供應從「防禦方式」,擴大到「有利於威懾人民解放軍侵略行為的武器」;同時載明美台之間建立軍事性「聯合工作組」,共同評估中共對台灣威脅,以及制定軍武採購計畫。

《台灣政策法案》另一個亮眼之處,在於指定台灣為「主要的非北約盟友」(a major non-NATO ally),無疑是刻意強調美台之間的軍事同盟關係。此外,如果中國對台灣採取有敵意行動,美國可對中國施以嚴厲的制裁。

在國際參與層面,除了支持台灣納入「印太經濟架構」(IPEF),草案也重申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案,並未對台灣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及主權做出決定。

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嚴震生認為,駐美代表處改名及賦予台灣主要非北約盟友地位,恐是中國大陸最難以接受的部分。

嚴震生說,台美斷交時,我駐美代處稱「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我國在其他無邦交國的駐處,有稱遠東貿易公司、孫逸仙文化中心、中華旅行社等,1994年駐美代表處更名為「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後,在各國駐處開始冠上「台北」之名。

嚴震生指出,這次美國若再帶頭改名,可能會起帶頭作用,在無邦交國的代表處將冠上台灣之名,絕對不為大陸所樂見。

嚴震生說,北約現已經不只局限於北大西洋,慢慢發展到亞太地區來,與北京搞對抗的態勢隱然成形,《台灣政策法案》雖未授予台灣正式北約身分,但光是準成員國地位,無疑是宣告台灣正式加入美國對抗中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