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主夫是戲稱?立委狠批教育部辭典充滿性別歧視【牛虻專欄】

【文/莊智程】

標題
標題

立法委員王婉諭質詢教育部長潘文忠時,對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提出重重質疑,認為辭典中充斥著性別刻板印象、歧視以及對女性不友善的詞彙,要求教育部承諾做出改善。

王婉諭立委舉出的例子包含:

航空母艦:戲謔女子體型龐大,多含貶義。
老處女:謔稱年紀老大而未出嫁的女人,多含貶義。
潑辣貨:蠻橫不講理的人,多指女性。
爛污貨:指作風不正派的女性。
娘兒們:對女性輕蔑、鄙視的稱呼。
發騷:罵人態度放蕩、輕佻,多用於辱罵女性。
賣淫:以出賣肉體為業,多指女性。
男不男,女不女:言行舉止、裝扮和生理性別不合,多含貶義。
家庭主夫:戲稱取代原家庭主婦責任的男性。

對此,網友們紛紛回應自己不同的想法。有人認為辭典只是收錄客觀存在的詞彙,不應該要求政治正確;有人覺得辭典須要註明歧視用語,這樣小孩子看到才不會學壞;也有人反應真正的問題在於女性貶抑詞多於男性。以下,我們試著從不同觀點,看看教育部所收錄這些詞彙是否合適。

教育部辭典收錄詞彙的時代

如果曾使用過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的人,大概都會有類似的經驗。輸入某個中文字,在上百筆檢索結果中,可能有將近一半要麼不常用,要麼甚至聽都沒聽過。反倒是,時下大家的流行用語,教育部的辭典中大概遍尋不著。

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教育部的辭典並不會頻繁地更新,所以「超前部署」、「割韭菜」、甚至「火星文」,在教育部辭典均未收錄。相反的,一些僅在古書或者古典小說如《水滸傳》、《紅樓夢》中出現的詞語,反倒非常容易檢索,其典故出處都被鉅細靡遺地寫在辭典中。

這樣的好處是,讀古代作品看到不懂的詞,在教育部辭典中很容易可以找到解釋,至於那些現代流行用語,其語意可能還隨著時代在變化中,與其問字典,人們在網路世界可能更能學會這些詞彙的意思。但相對的壞處則是,大部分的詞彙普通人根本很少使用,普通人常用的詞彙又很多沒收,明顯與時代脫節。

罵人的話也要收嗎?

教育部辭典是否應該收粗俗、罵人、歧視的話?倘若我們認為教育部辭典應該兼具「教化功能」,則其揀選標準應該排除不雅字詞;但如果我們認為教育部辭典存在的目的是忠實地收錄所有「事實存在」的詞彙,那麼無論再難聽的字眼,似乎都沒有理由不收。

在《紅樓夢》中曾反覆出現一個奇怪的字「肏」(讀音ㄘㄠˋ),不要懷疑,他的意思跟你第一時間想到的一模一樣。《紅樓夢》這樣一本文學經典,甚至許多學校規定學生非讀不可,想想學生讀到生難字詞時,能不去查字典嗎?我們的教育部辭典中,很幸運地,真的查的到這個字,它的意思是「俗稱發生性行為」。

讀者們如果閒來無事,也能上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逛逛,除了「肏」以外,還查的到「雞巴」、「屌毛」,而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中,還查的到「哭爸」(俗稱「靠北」)、「哭枵」(俗稱「靠腰」)。按此觀察,教育部辭典對於罵人詞彙,選擇的道路是傾向於「忠實收錄」。

好心勸說大家別亂用

如果是古書中出現的不雅詞彙,現在已經沒有人使用,那麼辭典即便收錄也不會造成太壞的效果;如果是現在大家頻繁使用的髒話,估計人們也不可能是從辭典裡面學到的。這樣看的話,用教化功能的包袱加在辭典身上,好似有些過分。但不管怎麼樣,如果教育部辭典只是把罵人的話的意思寫下來,好像這些話站在跟其他語詞相同的地位被正常看待一般,人們多少還是覺得不妥。一種折衷的辦法是:辭典應該明確告訴人們,這是罵人的話,盡量少用。

對於這些罵人的詞彙,教育部辭典通常有一些固定說法,例如「屌」便直接說為「罵人的髒話」,臺灣閩南語辭典中的「哭枵」則說為「粗俗的罵人話」,王婉諭委員所舉的「航空母艦」、「老處女」則稱「戲謔」、「多含貶義」。這些說法看似已經非常平舖直述,但人們閱讀之後,是否會因此警惕自己不要亂用,則是另一回事了。

至於有些人可能會主張,無論教育部辭典是否盡到教化義務,光是這些罵人的話擺進辭典裡,就會讓人不爽。然而,站在一個學術的觀點,對於那些讓人感到不愉快的詞彙,是否應該斷絕曝光、任其消失在歷史中,這似乎是很有爭議的事情。畢竟,曾經存在過就是歷史,無論它多麼不堪,若連存在都被抹去,則批評的機會也將蕩然無存。

辱罵女性的詞彙滿天飛

還有一種見解是,教育部辭典中收錄的辱罵詞彙中,罵女性的多,罵男性的少。如王婉諭委員便指出,「爛污貨」這類根本沒有人在使用的辱罵性詞彙有收錄,反倒是現在大家很常說的「渣男」不見於教育部辭典。

教育部辭典中是否罵女性的詞彙真的比較多,又是否在篩選時有意識、無意識地傾向選更多對女性不友善的詞彙、對男性友善的詞彙,須要進一步研究,現在還沒辦法直接論斷。然而,假設教育部辭典真的對女性比較不友善,這可能反映了社會現象,當社會中謾罵女性的詞彙很多時,若辭典忠實地照單全收,則辭典中肯定充斥著對女性的不友善。

為什麼「渣男」沒有收錄進去,卻看得見「爛污貨」這種沒人用的說法?除了說這是性別問題以外,我們也能說這是時代問題。誠如第一部分所說的,教育部辭典中極度缺乏流行用語,過去時代的語彙數量卻很多,這使得教育部辭典與時代產生脫節。

錯誤的性別刻板印象

如果教育部辭典只是客觀地把各種詞彙的意思記錄下來,那麼爭議可能會小一些,但根據王婉諭委員所舉的例子,有些詞彙如「賣淫」、「男不男,女不女」、「家庭主夫」,它們的解釋可能就蘊含了很嚴重的性別刻板印象,而且與現代人講求性別平等的概念產生出入。

教育部辭典解釋「賣淫」一詞,認為「多指女性」,似乎暗指「會賣淫的通常是女性」,這聽起來無疑讓女性不太舒服,但教育部可能可以辯稱「統計上確實如此」。至於「男不男,女不女」的解釋則妙了,教育部既知道區分「生理性別」與「性別認同」,仍表示這個詞彙是「貶義」,合理的辯解是,教育部只是「忠實地把這個詞彙使用者心裡想的表達出來」。如此,教育部無意為「男不男,女不女」這個詞彙背書,只是客觀點出人們使用這個詞彙的意義而已,性別刻板印象與歧視是人們的問題,教育部只是把這個刻板印象記錄下來。

但「家庭主夫」一詞的解釋就有點說不通了。教育部認為家庭主夫的意思是「戲稱取代原家庭主婦責任的男性」,一方面好像說「做家事應該是女人的責任」,另一方面又說「男性做家事是足以被嘲笑的一件事」。現代社會中,還有多少人認為「家庭主夫」是帶有貶義的?而縱使家務勞動仍多由女性負責,但社會觀念正急遽改變中,教育部的說法也難免被譏為「官方認證」的性別刻板印象。對此,建議教育部直接比照「家庭主婦」的解釋,將「家庭主夫」改為「專做家務的男性」,豈不就避免各種爭議了嗎。

更多【牛虻專欄】的專欄好文:學生不知道岳飛、孫中山是「失根」,那麼不認識林獻堂、賴和又算什麼?【牛虻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