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采蹲十年喜迎Micro LED商機,砸百億擴產!三星也默默搶車用大餅

「現在Micro LED的難度已經不在於到底會不會發生,而是該如何將它做出high quality(高價值)應有的價值。」富采控股董事長暨總經理李秉傑在談起Micro LED的未來時,堅定地道出對產業的願景。

富采董事長李秉傑 圖/富采控股
富采董事長李秉傑 圖/富采控股

李秉傑是清大化工博士,也是晶元電子(簡稱晶電)創辦人,投入光電產業已經有30多年,目前則是晶電與隆達共同成立之控股公司「富采」領導者。IDC資深市場分析師陳建助指出,富采透過公司的合併,目的就是希望能透過技術整合,加快Micro LED商品化的時程。

富采深蹲十年,搶搭Micro LED商機!

談起富采近期在Micro LED的投入,李秉傑則表示:「朝Micro LED發展已是確定的方向,現階段我們都當作是開發和投資,暫時先不會去想營收。」

事實上早在2012年,就曾有大廠就曾找上包含晶電在內的台廠,合作開發Micro LED。如今雙方雖已結束合作關係,但富采至今並未中斷過對Micro LED的投入。為克服技術開發障礙,富采也進行策略投資,為錼創第二大股東。

李秉傑透露:「其實我們之前也做巨量轉移。」不過在評估過後,富采決定將資源集中在錼創,「透過彼此的強項合作才能夠加快量產時程。」而在打破技術壁壘後,目前富采在Micro LED產能的佈局,主要分成三個階段。

斥資百億大手筆擴產,富采Micro LED三階段布局一次看

首先,富采已經利用旗下晶成半導體的6吋廠房進行小規模量產,搶先提供客戶做驗證,初期的產能約為一個月兩千片。

而在第二階段,富采將會斥資百億元,擴充1萬至1萬5千片的產能。李秉傑透露,已經打掉現有的潔淨室並進行改建,富采也斥資6億元向錼創採購設備,預計第三季機台將全數到齊。李秉傑表示,若驗證順利,2024第一季就有機會產生營收貢獻。

Micor LED晶圓 圖/蔡仁譯攝影
Micor LED晶圓 圖/蔡仁譯攝影

至於最後一個階段,富采預計將擴產至一個月生產6萬片的規模,「不過之後設備會優化。」他舉例,假設現階段機台一次只能做10片,之後或許能進步到20片,成本降低後或許200多億左右就能解決,不過數字目前還是粗估狀態。

為何在前兩個階段,都是先用舊廠而非直接蓋新廠呢?李秉傑解釋,會啟用舊廠房的原因,主要是想跟上車廠的導入Micro LED的時程,「如果我們現在蓋廠房,可能2026才會量產,趕不上車廠量產的時程。。」這也昭示著,富采切入動作如此快入的背後原因,就是看好即將爆發的電動車浪潮。

延伸閱讀:圖解Micro LED是什麼?跟LED、OLED又差在哪?

三星也要做!為何切入車廠要從電視做起?

李秉傑透露:「其實現在很多車廠都在找Micro LED的解決方案。」檢視車廠的開發時程,新產品通過驗證大約需要兩年的時間,從現階段開始陸續量產Micro LED,經過2025、2026年反覆加強驗證,富采預估約莫2027年車廠就會開始推出搭載Micro LED的車款。

在Micro LED確定會被車廠採用的趨勢下,玩家勢必要在前期大量投入,才能搶先獲得車廠訂單。李秉傑坦言,現階段將Micro LED應用在電視、看板上,獲利並不豐潤,但若能搶先在消費市場佈局並取得市場驗證,就有機會被車廠採用,這也是富采為何在現階段就積極佈局的原因。

Micro LED顯示器 圖/蔡仁譯攝影
Micro LED顯示器 圖/蔡仁譯攝影

消費性電子市場競爭向來激烈,因此如三星(Samsung Electronics)這樣的龍頭大廠也絕不會放過車用大餅。當前三星大手筆投入研發,看上的並非高階電視等消費產品,而是背後的車用市場。

TrendForce資深研究副總邱宇彬則表示,從2024到2025的兩年內,會有更多裝置採用Micro LED技術,「兩年的建構期後,產能也差不多到位。」

大型顯示器看板仍以Mini LED為主,如何讓業者想換Micro LED?

至於大型顯示器看板等市場當前仍以Mini LED為主,即使Micro LED出世,基於成本和應用需求,似乎並沒有採用的必要。因此,李秉傑透露,富采也在思考,能否嘗試置於玻璃基板上的Micro LED,也放置於PC板上。

以一個顯示器看板來説,LED即佔了65%的製造成本,但由於Micro LED體積更小,單片晶圓能出產的Micro LED晶粒數為Mini LED的百倍。

在這個情況下,富采若能成功將Micro LED至於PC板上,不僅能替客戶節省成本,增加市場競爭力,也可以讓本來就採用PC板的客戶無痛轉移,持續向富采下單,「這樣的技術要能夠成功,但成本一定是重點,也是我們正在積極思考的。」李秉傑說。

延伸閱讀:友達強攻Micro LED,搶當一級供應商!車廠為何「花10年也願意等」?

責任編輯:林美欣

更多報導
緯創搭上AI熱潮,砸62億元進軍數位內容!硬體起家,為何頻頻跨界做軟體?
「買公司是看緣份」!百德二代堵上身家卻強碰疫情,從《灌籃高手》悟出失敗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