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寫作時 請務必應用一個你/妳所欣賞、挑選的理論

2022年12月,香港科技大學榮譽退休教授齊錫生說,評量學術著作的標準有三點,包括課題有無重要性?研究有無創新的見解?作品有沒有可讀性?

我有話要說,無論如何,我們還是要把「邏輯」放在第一位,也就是在那三點之前,如果課題或議題很重要也有創見,可是邏輯不通順,就等同於白忙一場,也沒有可讀性,因為作者連自己都無法說服。

社會科學之研究或成果都脫離不了理論/theory與(低一層級的)模式/one level lower/model(s)/theoretical framework(s) 之應用,因為每一個理論和模式都會有一套內在、嚴謹的邏輯,來幫助作者自圓其說所要描述、解釋和推論的課題或議題,套用一個較高層級/one level higher的理論時,必須有「模式」來配合支撐,惟若採用較低層級的「模式」時,是可以沒有理論的。

自然科學研究成果可以100%被複製、驗證,但社會科學卻不然,因為歷史是一條長河,人類永遠無法掌握或還原100%的事實,即使合乎邏輯也只代表部分事實。圖/pixaby
自然科學研究成果可以100%被複製、驗證,但社會科學卻不然,因為歷史是一條長河,人類永遠無法掌握或還原100%的事實,即使合乎邏輯也只代表部分事實。圖/pixaby

再者,一個不應用理論與模式的大學教師、研究人員與政治人物很容易會被貼上「偽科學家」(pseudo-scientist/not a real scientist)標韱,因為「科學」指的是,它的研究成果,一是能夠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環境下,不斷被檢驗為站得住、亦即合乎邏輯;二是無論是舊或新的發現(成果),都不會被推翻(falsify),例如在自然科學領域,你/妳、我即使各自混合兩種不同的化學物,所得出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當然,這樣定義的「科學」若在社會科學領域裡,無論是在過去、現在或未來,都是絕對做不到的,也難怪,自然科學家總是會貶低社會科學家的研究價值或作品。

筆者尚須提醒讀者以下五點:

一、每個作者(含官員和記者)都必須問自己以下這個問題:你能否把所有或特定作品的文字、數學公式、符號等簡化(simplify)或濃縮(compress)成為一個理論和模式?如果做不到,我保證你的作品的邏輯一定不通順。

若你不服氣/賭氣地說你的作品合乎邏輯,我會對你說,無論是你剛發表的作品或之前的作品,我保證在1分鐘之內,就能夠逮到你作品中邏輯不通順之(至少一)處。

二、即便是合乎邏輯的作品,那也只代表部分的事實:因為歷史是一條長河,人類永遠無法掌握或還原100%的事實,順便一提的是,受到西方社會科學推崇的「演繹法(deductive method)」,即使是這個研究方法,也無法讓社會科學家或你/妳、我,就聖經中的「亞當」來採用研究,因為我們無法採訪亞當本人,也無法蒐集到足夠有關亞當的基本資料。

邏輯+推理的「演繹法」踫到聖經裡的「亞當」也是束手無策,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資料,也採訪不到亞當本人。圖:米開朗基羅名作「創造亞當」/維基百科
邏輯+推理的「演繹法」踫到聖經裡的「亞當」也是束手無策,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資料,也採訪不到亞當本人。圖:米開朗基羅名作「創造亞當」/維基百科

三、通過多年的辯證和非辯證研究,我得出以下的心得:同樣的一句話,分別從辯證和非辯證的角度來看,得出的結果剛好相反,充其量只吻合50%,一個類辯證/類同義字的概念就是吊詭/悖論/paradox。

舉例而言,就同樣的一句話,當非辯證的應用者說yes,也就是100%的yes之時,採用辯證法的人所得到或詮釋的則剛好相反、亦即100%的no,充其量只是雷同50%的yes或雷同50%的no。

這就是當我們例如套用一點理論/one-dot theory中的螃蟹和青蛙行動模式(the crab and frog motion model)之時,所體現出來的神奇、諷刺/ironic和弔詭/悖論之處。

四、很多中外社會科學家都犯了一個邏輯上的錯誤:去年6月6日,我得知 Alfred L. CHAN 出版了一本有關習近平的英文專書,以下文字是從網路上看到的:

Throughout, CHAN applies a range of social scientific theories drawn from comparative politics,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public policy, and theories of governance to explain 【XI Jinping‘s】policymaking during an era of turbulent changes.

不過,吾人雖知習近平是一個100%的辯證法應用者(),但試問,可以用非辯證的研究方法及其理論來研究習近平嗎?此外「治理」本身就是一個理論,為何還要說theories of governance?與此有關的,是國際關係有很多的理論,如何化解國際關係理論和治理理論之間的可能矛盾?

其實,CHAN 在第一章節首先應該做的,是decode and decipher/破譯與解讀習近平的一系列辯證模式,並且把它們合乎邏輯地畫出來,以俾我們能夠進一步理解這(表)示意(思的)圖(型)/diagrams。

五、絕對不要迷信西方學者和專家有關社會科學的著作(含理論):因為他們刻意地忽略了太極圖、一點理論/one-dot theory等這樣的概念,而且他們也是人,只要是人,通常就會犯了邏輯不通順的問題,朝令夕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除非採用太極圖,每走一步只想一個概念。

我同意說西方人當中有不少的人懂得創造(新的)話語權/論述/discourse,而這也使得缺乏自信的東方社會科學家變得被動,終身被他們牽著鼻子走。

總而言之,社會科學家追求不到100%的真理(大寫的 the (Ultimate) Truth 和小寫的 truth)之所以如此,「理論」這個等同於部分的事實的概念,被創造了、忽悠了對理論不懂或者一知半解的人(含大學教師)。

專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