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林民旺:"戰爭都是理性選擇的結果 "

德國之聲:615日中印雙方在加勒萬河谷發生了造成人員傷亡的沖突,這有沒有超出您的預期?

林民旺:沒有太超出我的預期。這次出現傷亡,讓人感到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隨著對峙的頻率越來越高,方式也越來越創新。今年印軍都是在凌晨或者夜間偷偷地越過實際控制線,到中方這邊來拆設施。這就和過去白天發生對峙差別很大。這次出現傷亡也是因為沖突是在晚上發生,而且又是在山頂上,不是平坦的地方,雙方打架,有人員掉到加勒萬河裡。按照中國的說法,這件事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

德國之聲:為什麼今年上半年中印之間發生的對峙沖突顯得格外多呢?

林民旺:這要從兩方面來看。所有的對峙沖突都發生在西段,也就是印度主張、而中國實控的區域。東段是中國主張、印度實控。中國不在東段挑釁印度,所以就沒有在東段看到對峙發生。印度想把西段變成爭議區,在西段采取了蠶食前進的政策,所以就導致了多個點的對峙。去年印度在距離中國實控線7、8公裡的位置修成了多條公路,這就讓印軍前沿巡邏可以很容易地越過實控線。這一次印軍也是借著修好的公裡的便利,越過了什約克河,並且繼續往前推,越過了實控線,所以才引起了中方的警覺。也就是說,印度要過,中國要攔。中國不願意現狀被破壞,所以今年多個路段都發生了(對峙)。

德國之聲:為什麼615日加勒萬河谷沖突以來,中國始終沒有公布中方軍人的死傷人數?

林民旺:你要理解解放軍的一個傳統。它從建軍建黨以來,就沒有在打仗之後公布傷亡數據的習慣。第二,已經有大量報道說,中方俘虜了印軍很多人,其中就包括10個軍官。中方後來釋放了這些軍官,而且還說不是俘虜了他們。為什麼這麼做呢?這是東亞人文化中的特性:給對方留面子,讓事情有回旋余地,希望印度管控(國內)輿情。這種做法在東亞國家之間,例如中日、中韓之間都是沒問題的,一般來說會奏效。但是放在印度身上就完全不奏效了。所以現在印度的俘虜和軍官回去之後,印度國內就開始反彈了。我個人認為是中國不了解印度的文化,以為低調處理,印度會相向而行。現在也是證明中國的做法失敗了。

德國之聲:未來中國在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處理應對的策略和方式會發生改變嗎?

林民旺:我不敢准確預測中國會不會有所變化。但是我想,外交本身就是在互動當中作用和反作用。我相信過去近兩周來,中國這種低調的方式也許會做一些調整。我覺得最重要的調整就是中方會把事實真相越來越多地公開出來。但是,中國越來越多地釋放事件的細節,可是印度並不回應,媒體也根本不接這個茬,而是一味地指責責任在中國。

德國之聲:印度媒體、美國媒體采訪了一些參與了加勒萬河谷沖突的印方當事人,這些當事人講述過當晚發生了什麼。現在中方和印方各有各的描述,外界如何推斷哪些是事實原貌和真相呢?

林民旺:我覺得判斷原貌和真相要看誰提供的細節更豐富。如果沒有細節只有簡單的定性,那這就是有問題的。 現在印度只有定性,沒有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得更細節一點。但是中國已經提供了比較詳細的細節。我個人預測,如果接下來印度有更多的消極措施,中國會把更多的細節內容向國際社會公布。

德國之聲:有觀點認為,中印在邊境問題上這些年來一直采用的是通過小沖突避免大沖突的策略和方法。加勒萬河谷事件發生之後,是不是說明"以小避大" 的策略失效了?

林民旺:這種(通過小沖突避免大沖突 的)方法是從1962年的經驗教訓裡總結出來的。從1959年中印邊境問題顯現出來之後,一直拖到1962年。中國一直退讓、脫離接觸、後撤等等,反倒是印度後來采取了前進政策。最後中國是忍不住說是要教訓印度,才打了1962年的中印戰爭。我覺得這種通過小沖突避免大沖突的觀點是對印度有比較深刻的認識。事實上,發生小沖突未必是壞事,因為它實際上可能避免大的沖突的發生。這是我個人的理解。

德國之聲:印度尼赫魯大學東亞研究中心謝鋼教授(Srikanth Kondapalli)在接受日經亞洲評論采訪時表示,疫情在印度國內造成的公眾不滿情緒正在加重,"這可能導致同中國之間發生更大規模的軍事沖突"。您認同這種看法嗎?

林民旺:我不太認同這種看法。因為中國不是巴基斯坦,不是印度的民族主義情緒起來了,采取一個外科手術式的打擊就可以打擊得了的。中國也不是緬甸,不是印度可以隨便越境打擊的。所以,印度(對中國)采取任何軍事行動必須要考慮到後果。另外以解放軍去過取得的成績,印度軍方對外可以唱一些高調,但是放到行動的話就需要三思而後行了。

德國之聲:您的意思是中印雙方在邊境地區軍事實力存在著比較大差距嗎?

林民旺:印度的人員和部署都放在一線,人多,裝備多,具備實力優勢。這是必須要承認的。但是如果印度要對中國發動戰爭,我想,那就不是它想結束就結束的事情了。我想,從整體的實力和各方面來說,中國在心理、裝備、後勤動員更方面都更有優勢。所以我個人不太擔心印度會主動向中國發動戰爭。

德國之聲:根據印度國內媒體的報道,現在印度國內民族主義情緒高漲,那麼莫迪是不是正在承受如同1962年尼赫魯正在承受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政治人物的理性處理是否會被無名氏的非理性行動破壞?

林民旺:戰爭,尤其是大國間的戰爭都是理性選擇的結果。不存在小人物能影響戰爭的決策。戰爭決策一定是最高層做出的。我相信這一點莫迪一定比任何人都清楚。不是一個旅長、團長隨便跑到中國一側開槍就可以引發戰爭的。

德國之聲:俄羅斯對待目前中印邊境沖突持什麼樣的態度?

林民旺:俄羅斯整體而言持相對中立的態度。中國和印度是俄羅斯外交的基本戰略盤,肯定不希望中印兩家鬧翻了。事實上可以看出,俄羅斯在中間扮演了很重要的調和角色。它和美國不一樣。美國是拉偏架的,是支持印度的。中俄印三國外長網絡會議的召開就是俄羅斯牽頭的。接下來上合會議也是俄羅斯主辦。所以說,俄羅斯起的是重要的調和作用。

德國之聲:那麼美國是否樂於看到中印兩國沖突升級呢?

林民旺:美國不會樂於看到中印之間發生沖突,道理很淺顯,無論是中印在歷史上爆發的戰爭,還是現在假設兩國之間發生戰爭,結果會是比較清晰的。就是印度肯定不會把中國打敗。一定是印度被中國打敗。美國要搞印太戰略,要把印度當盟友,建立防御中國遏制中國的體系,如果印度和中國發生沖突,美國想承擔多大的責任和義務參與其中呢?這就會成為一個很明顯的包袱。因此從理性上分析,美國需要印度從各方面幫它站立場,但一旦印度跟中國進入到戰爭狀態,這不是美國願意看到的。印度這麼大一個國家,如果要背上的話,這就類似於包養這麼大一個國家,(美國)包養不起。

德國之聲:今天印度宣布禁用59個中國手機應用程序,之前也有長城汽車在印度投資暫時被叫停的消息。您認為,印度對中國的經貿抵制能夠持續多久?

林民旺:這個不好准確預估。印度現在整個國家陷入很不理性的狀態。而且按照過去的經驗,一時半會也不會冷靜下來。我覺得印度現在的做法傷害的是它自己。全世界能夠幫印度發展經濟的只有兩個國家,一個是中國,一個是日本。現在如果印度想把中國從它國內市場趕出去,或者同中國經濟脫鉤,那等同於用刀子割自己的肉。以中國目前的經濟體量來看,印度這個市場並沒有那麼重要。印度只佔中國對外貿易的2%。如果把2%砍掉,對中國經濟有那麼大傷害嗎?

林民旺現任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包含中印關系在內的南亞國際關系以及國際關系理論。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道,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作者: 洪沙 (采訪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