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老台灣】123到台灣 台灣有個阿里山

阿里山鐵道滄桑

「123到台灣,台灣有個阿里山」,這是耳熟能詳的兒歌,許多台灣人一生要到的地方就是阿里山,而且知道坐森林火車可以抵達,但是,很少人知道這條鐵道的滄桑。

1899年,日本探險家小池在阿里山發現珍貴黑森林,俗稱檜木黑森林,立即向台灣總督府呈報,當時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決定開發,於是下令展開路線探勘,計劃完成美式的森林鐵路,所以阿里山有世界三大森林鐵道的稱呼,具備觀光和經濟價值,因此,阿里山鐵道分為觀光線及林場線。

1906年鐵道工程動工,1913年完成嘉義到二萬坪,1914年延伸到沼平,沼平站開始鐵道分叉兩路,一線往祝山,另一線往塔山、石猴、眠月,眠月線因為921地震和多次颱風侵襲,有多處塌陷,無法行走,但是登山客偏愛眠月線,很多登山客利用月台搭帳蓬,也經常傳出登山客事故。

為運送砍伐的檜木,而開發的林內線和水山線就少有人知,目前水山線,有一半的鐵道剛好和特富野古道重疊,水山線又稱兒玉線KODAMA,取此名就是記念兒玉源太郎。

1895年,日本從甲午戰爭取得台灣,才發現治理台灣大不易,前三任總督樺山資紀、桂太郎、乃木希典,無一人幹滿一年,首相伊藤博文很傷神,內閣會議中,乃木建議以1500萬法郎賣給法國,乃木說:「台灣是寶馬,但是不好騎,主人還被馬踢,乾脆賣了」,兒玉當場反對,認為台灣是日本西南屏障,不可以賣,伊藤說:「既然你反對出賣,那就是你去台灣了」。

1898年,兒玉被派到台灣就任總督,治理台灣採取恩威並重,台灣也慢慢走上軌道,直到日俄戰爭爆發,1906年,兒玉下令建築阿里山鐵道,才離開台灣,住阿里山的老一輩都記得:水山林場線就是兒玉線。

旅行過日本東京的人都知道:原宿的明治神宮入口的高大鳥居,兩株檜木就是來自阿里山,木頭上留著印記。


阿里山吉野櫻。圖/擷自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臉書
阿里山櫻花的故事

因為疫情而鎖國的日本,再度因為變種病毒omicorn入侵而鎖國,想到日本賞櫻的旅客大失所望,於是國內賞櫻團成為首選。

台灣時序在冬至以後,也進入賞櫻季節,從十二月底的緋寒櫻搶第一波,一月還有八重櫻綻放,到二月,吉野櫻也開始上場,而阿里山被公認為台灣吉野櫻最大的本場,植栽數量超過埔霧公路沿途的萬株櫻花大道。

阿里山櫻花有一段故事。

1927年,日本政府把阿里山定為台灣八景之一,與日月潭齊名,也因為檜木森林的開發,阿里山也成為經濟重鎮,在公路尚未開通時候,阿里山鐵路,成為旅客和商人來往的唯一交通工具,從山上運輸下山的檜木,也經由鐵路,檜木運抵嘉義,因此嘉義附近形成幾個原木交易站,靠交易原木材料生存的所謂阿里山村,也自然形成,日久成為小城,吸引很多日本商社進駐。

有一位經營小酒店的日本人,為了吸引客人,在酒店門口植栽幾株吉野櫻,可是氣候不對,所以一直不開花,這位老板就轉念一想,乾脆把吉野櫻移植到阿里山上,沒料到櫻花在偏冷的山上卻美麗綻放,在阿里山工作的日本人見到櫻花,勾起思鄉情濃,也開始種植吉野櫻,了却思鄉情,有一位在香林國小附近林場工作的佐藤近吉先生,就發起種植吉野櫻運動,山上的日本人每家捐出五錢,派人到日本購買吉野櫻種子,開始種植,今天,阿里山吉野櫻美麗綻放,首先要感謝佐藤先生,所以,吉野櫻在阿里山也叫佐藤櫻。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