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軍售 中美關係的死結

在美國大選前,美批准向台出售多項武器,不少兼具攻擊性。回顧美國對台軍售歷史,從鄧小平時代就是中美關係最大爭議,之後成為中美關係打不開的結,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後,對台軍售的武器無論性能與攻擊性,都大幅提升。對美台而言,這是因應大陸在台海軍事行動升級、軍力不斷提升;對大陸而言,美台軍事合作愈緊密,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機會就不斷下降。

1978年,美國政府接受大陸提出的建交三原則(與台灣斷交、撤軍、廢約),中美在北京舉行建交談判,其中美國對台軍售是談判中最大的難題。1978年12月13日,談判進入最後階段,鄧小平會見美國駐華聯絡處主任伍德科克。鄧小平問,既然《美台共同防禦條約》廢除了,美國為何還要一年時間才從台灣撤軍?伍德科克解釋,根據條約規定,終止條約要提前一年通知對方。鄧小平說,希望美國在此期間不要對台軍售,美國答應鄧小平的要求,鄧小平接受了訪美邀請。

軍售換建交 成全大局

12月15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里辛斯基在白宮與中國駐美聯絡處主任柴澤民交談時發現,柴澤民認為美國已同意全面停止對台軍售,他擔心北京可能誤解了美國的意思。布里辛斯基隨即致電伍德科克,要他緊急求見鄧小平澄清。

在會見中,伍德科克奉命表達了美國會繼續對台軍售的立場,1979年是暫停而非永久停止對台軍售。鄧小平斷然反對,「這實際上會阻止中國以合理的方式,通過與台灣對話解決國家統一問題」,導致台灣問題將不可能和平解決,最終的選擇就是動用武力。

關鍵時刻,鄧小平一錘定音,決定不讓對台軍售問題阻擋中美建交大局而留待日後解決。他同意先實現中美關係正常化。

鄧小平拍板 曾引質疑

12月16日,《中美建交公報》在北京和華盛頓同時公布。在北京,名義上仍然是中國國家元首的華國鋒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宣讀這一公報。在回答記者問時,華國鋒聲明,美方在談判中曾提到,正常化後美方將繼續有限度地向台灣出售防禦性的武器,對此中方是堅決不能同意的。

在當時,鄧小平默許美國維持對台軍售換來中美建交,在中共黨內也承受了一定的壓力。曾參與中美建交談判的中國外交部前部長黃華在回憶錄《親歷與見聞》中透露,1982年冬,有人寫報告給中央,提到中國對美工作存在路線錯誤。黃華給鄧小平寫信,不同意這個說法。鄧小平在信上批示:「對美工作,主要由我(指鄧小平)主持。如果有問題,由我負主要責任。」

增台防衛力 激怒對岸

中美剛建交、鄧小平剛訪美,美國就於1979年4月發布《與台灣關係法》。法案規定,美國將向台灣提供使其能保持足夠自衛能力所需數量的防衛武器。1981年雷根就任美國總統後,美國開始準備對台軍售。從當年6月開始,中美就對台軍售問題進行談判。1982年8月17日,中美簽署《八一七公報》。該公報是中美雙方妥協的產物。公報措辭被指過於模糊,而且可隨意解讀。比如,美國不尋求長期對台軍售,但沒有說明長期有多長,沒有設立期限。

而就在《八一七公報》簽署前一個月,即1982年7月14日,雷根就向台灣作出六項保證,其中包括:美國不會設定終止對台軍售的日期,不會就對台軍售議題向大陸徵詢意見。

如今,美國對台軍售除了保持台灣的防衛能力,更成為對抗、激怒中國的主要工具,隨著美國新總統產生,除非兩岸關係能有所和緩,大陸能有一定程度理解與諒解,否則未來四年,軍售會從中美關係的死結,升級成兩邊關係的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