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田放軟 拜習會外溢效應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泰國舉行首次面對面會談,標誌著延宕3年的中日關係破冰。此次「岸習會」最大的看點,莫過於中日回到「擱置爭議、合作優先」的軌道,無疑驗證了「拜習會」對區域和平穩定的正面意義與外溢效應。

眾所周知,戰後日本外交與華府亦步亦趨,甚至時常要「做過頭」以表現出美日同盟外交路線的一致性。例如,1972年尼克森訪問大陸、美國剛開始與中共正式接觸後,田中角榮政府立即決定與中華民國斷交,轉而承認北京。1980年代,美中關係因對抗蘇聯、開放經貿而相當融洽,日中關係也同步進入「蜜月期」,但因天安門事件戛然而止,直到柯林頓任內美中加速經貿交流,日中關係才有所恢復。

同理,21世紀後,隨著美國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歐巴馬政府後期重返亞太,華府朝野對中戰略發生微妙轉向,日本敏銳嗅到了訊號,因而日中關係不僅長期維持「政冷經熱」局面,也不時在釣魚台、台海等議題上爆發尖銳摩擦。唯一例外是川普任內,華府雖加碼抗中,但同時冷對美日同盟,再加上該段時期由安倍長期執政,故日本對中外交難得呈現自主性,雖然在政治上依舊與北京保持距離,但經貿領域並未「懲罰」大陸。

等到川普下台、民主黨政府班師回朝,安倍時代落幕、岸田文雄就任首相,日本外交又再一次緊跟美國,不僅在新疆、人權等議題上完全配合美方輿論攻勢,也戮力在台海和平穩定議題上推動多邊主義連線,還在科技產業鏈等領域向中國發難。當時外界普遍認為,岸田內閣對中國將更強硬、聯美抗中將更頻繁,再加上自民黨贏得國會選舉、岸田穩住手上權力,輿論更對未來美日結盟抗衡北京、力挺台灣的緊張情勢感到格外憂心。

不過,此次岸習會發生「大轉彎」,且是有備而來。首先,對比中方新聞稿與岸田會見記者時的日方聲明,兩者內容雖各有側重,但整體基調都十分相似,雙方都強調日中交流的重要性,並在經濟、環保、醫療等領域達成具體合作方向,至於各自政治原則的堅持與分歧都有默契一句帶過。

其次,岸習會後發表五點共識,應是雙方幕僚協商結果,日中在重啟既有經貿人文對話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開通防務部門海空聯絡機制直通電話」,這顯然比拜習會僅敲定恢復美中財金、氣候協商機制更加「進取」。

顯而易見,一向敏銳的日本政府,從近期的美中關係回穩、回暖之中再次嗅到了轉向的訊號。過去2年多的疫情與美中對抗,的確令整個世界陷入寒冬,而拜習會的外溢效應,正在悄然改變亞太地區的政治氣候。

(作者為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