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大陸不致陷入全面通縮

大陸統計局甫公布4月物價數據,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0.1%為26個月新低,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減3.6%,為連續七個月負成長,且是2020年6月以來最大降幅。大陸消費和生產兩端價格持續疲弱,不僅反映經濟復甦力道不足,也引發大陸陷入通貨緊縮之憂。

疫情以來全球供應鏈供需兩端嚴重失衡,加上俄烏戰爭導致糧食和能源等等大宗商品價格飆漲,導致全球通膨率大升,但大陸卻呈現出一條與眾不同的物價走勢,不僅CPI未出現歐美動輒7%甚至10%以上的年增率,自2020年5月以來一直維持在理想的3%年增率以下,核心CPI更是一直維持在年增2%以下,讓許多國家羨慕不已。

大陸政府多年來將通膨控制目標訂在3%以內,即使因豬肉價格飆漲導致通膨率節節上升的2019年,當年CPI年增率也僅2.9%。如今,讓大陸政府擔心的,不是擠掉通膨泡沫,而是要如何化解當前瀕臨通縮的壓力。

理論上,大陸經濟已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之中,當疫情爆發、全球物價開始上揚時,難以獨善其身,但2020年至2022年大陸的CPI年增率分別為2.5%、0.9%、2%,而全球CPI在這三年則不斷飆高,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數據,分別達3.2%、4.7%、8.8%,可看出大陸在物價走勢上獨樹一格。

邁入2023年,大陸防疫全面解封,隨著經濟逐步復甦,外界原預期大陸通膨率會隨著消費的反彈而上升,但實際上,前四月的CPI增幅逐步遞減,分別為年增2.1%、1.0%、0.7%、0.1%。由於大陸經濟復甦力道未如市場預期強勁,加上去年第二至四季CPI基期較高(在年增2.1%~2.8%區間),專家預期年內CPI年增率可能出現負數,此外,經濟先行指標PPI已連續七個月為負,且仍在探底階段,更加深外界對大陸出現通縮的疑慮。

對此,人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日前指出,除了去年高基期因素之外,癥結在於短期內供需兩端的失衡。供應端方面,在一系列穩經濟政策推動下,生產能力加快,供給能力較強;但在需求端,因為疫情傷痕效應尚未消退,消費意願回升需要時間,因此需求恢復較慢。鄒瀾認為,從中長期看,大陸經濟總供需基本平衡,預估今年CPI年增率將呈現U型走勢。

從近期大陸官方披露的經濟數據,可以佐證人行的上述說詞相對具有說服力,也足以釐清外界對通縮的臆測。與CPI較直接相關的數據,包括消費品零售額、豬肉等食品價格,以及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等。

從消費端看,大陸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在去年11月落底後便一路走升,今年1、2月併入計算年增率終於轉正為年增3.5%,3月更反彈至年增10.6%。不過,在拉動消費的兩個關鍵「火車頭」產業:車市和房市,表現依舊低迷,例如建築和裝修在3月年減4.7%,至於汽車銷售雖年增11.5%,但主因是去年同期基數較低(年減7.5%),加上車企正在打戰格戰,影響整個產業鏈的價格走勢。

不過,隨著大陸利多政策支持下,房市和車市緩步復甦可期,房、車兩市對CPI的干擾因素將可化解。

另外,在大陸CPI計算權重相對較高的食品價格,一直是導致CPI震盪的主要因素,尤其在2019年~2020年初推升CPI年增率衝破5%的豬肉價格,自2021年以來持續回落,成為拉低CPI增速的重要原因,但豬肉價格在今年4月已跌到週期低點附近,再降空間有限,預期隨後價格的反彈,可為CPI反彈增添柴火。

生產端方面,在大陸解封之後快速復工復產,製造業PMI也在2月大幅上升至52.6,創下近11年新高,3月仍在相對高峰的51.9,4月雖略降至49.2,但部分反映出生產端目前對市場的供給充足,更勝於相對波動的消費端需求,也是CPI難以擺脫低迷的原因,隨著大陸經濟復甦逐漸步上疫情前的軌道,重新取得供需兩端的平衡,預期大陸通膨率將可恢復到正常的水平。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台股回跌 兩大內資百億護盤
當沖降稅三讀 台股添火力
三引擎催動 金居Q4獲利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