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以國際獲獎技術解決災區飲水問題

近年受極端氣候影響,暴雨天災經常驟然發生,七月份臺灣進入颱風季,為提前做好防災救災準備,工研院發揮研發能量為公益團體解決救災需求,以二○一八年獲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100 Awards)肯定的技術,打造「可攜式UVC LED流動水模組」,用UVC LED深紫外光代替傳統汞燈消毒殺菌,設計成可攜輕便形式方便志工帶往災區使用,小小一桶每天可提供四百公升淨水,便於偏鄉郊區或電力不足的地區使用,可有效解決風災後最常遇到的水源汙染問題,讓災區能快速取得乾淨的飲用水,提前為颱風季做足準備。

秉持著「用科技做公益,讓臺灣更美麗」的理念,社會公益委員會成立十年來,將技術研發能量投入社會公益、弱勢關懷、急難救助等面向,已累計七十五項公益科技應用。工研院社會公益委員會主委劉佳明表示,根據WHO統計,全球因飲用水受污染,每年造成逾50萬例腹瀉死亡,風災地震過後的汙泥水,也常為災區民眾帶來困擾。因此,此次致力於解決弱勢族群常態性用水安全問題,運用工研院研發專長,結合慈濟基金會志工們多年來的救災實戰經驗,充分了解第一線的使用需求及問題,讓公益科技能更貼近救災所需,便於偏鄉或電力不足的地區仍可快速供應民眾安全的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