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塞爾行旅:有朋自遠方來 [知知雜雜的歐洲小旅行]

【文/余悅禎】

(2016~2017年間,我在英國作為一學年的交換學生,並於此同時遊歷了歐洲許多國家。透過寫作分享旅途中的見聞、感觸,希望能帶給讀者不一樣的人生想像。)

造訪布魯塞爾的理由,一則是它作為比利時的首都,頗負盛名;二則是有認識的朋友在布魯塞爾,勢必得去探望一番。

說來緣分深長。我在大學時期,擔任過台北數位藝術節的志工,負責接待外國來的藝術家們,協助安排活動流程及擔任翻譯。當時接待的其中一名藝術家便來自比利時,名叫Gauthier Keyaerts,擅長結合樂器的概念,打造數位互動的藝術裝置。身材高大、蓄著山羊鬍的他,在展覽開始前與我分享他的創作理念,並「搶先體驗」他的互動作品,相當親切而溫暖。展期最後一天,我們在台北的捷運站互相道別,想起兩週以來一起裝置展覽品、與逛展民眾交流、吃台式便當、逛夜市的回憶,心中都是滿滿不捨。誰也沒想到在兩年後,我們居然有機會在他的家鄉──布魯塞爾──再次重逢。

一大早,我便先在市區附近兜轉。路經知名的布魯塞爾大廣場、市政廳、證交所,也造訪朋友推薦的薯條店Fritland。相較於在台灣速食店常見的薯條多是細瘦而偏鹹,比利時人引以為傲的薯條,則是身材壯碩(大概與我的大拇指一樣粗)、口感厚實,趁著現炸起來呈現金黃色澤、外酥內軟時,還要淋上濃郁的美乃滋一同享用。雖然澱粉與油脂爆表,但一包熱呼呼的薯條在手、行走在冬天的布魯塞爾街頭,真是人生一大樂事!

傍晚時,Gauthier與我約在大廣場碰面,並一同到附近的酒吧小酌。40多歲的藝術家大叔與20多歲的台灣學生,聊起天來卻完全感覺不到年齡與文化背景的差距,我和他分享自己在英國求學以及先前在德國、荷蘭旅行的趣事,也提到自己對是否繼續學習法律的迷惘,他則與我聊家庭(他有兩個可愛的孩子)、聊創作靈感、聊下一次的參展計畫,也喟嘆到作為藝術家的生活看似精彩,實則在面對生活的柴米油鹽時,亦感到缺少穩定感的不安。

我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面對不同的課題,共同的是「有朋自遠方來」的慰藉和感激。十分有幸先後在台灣和比利時相見,即使不知道下次相會是何時、何地,依然要珍惜每個相處的當下,一如日本茶道所謂「一期一會」的精神,把每一次相聚都當成一生僅有一次的真心相待吧。

隔日,我又踏上一個人的旅程,前往Gauthier向我推薦的兩個地點:伊克塞爾公墓(Cimetière d'ixelles),以及坎布爾之森(Bois de la Cambre)。

起初,不太能理解他推薦我去伊克塞爾公墓走走的原因,畢竟在台灣人的觀念裡,「墓仔埔也敢去」的觀念還是新潮了些,大家對墓地通常是敬畏但並不親近。然而在天朗氣清的早晨前去,打掃整齊的公墓一點也不陰鬱灰暗,反倒有種都市中難覓的靜謐與平靜,看著一個個也許滿布苔癬而傾頹、也許精雕細琢而華美的墓碑,思考著人生走一遭,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一生,我們想要留下些什麼呢?

另一個地點坎布爾之森,是布魯塞爾附近一片廣大的公園綠地。冬日裡,殘雪與落葉像一片地毯溫柔的覆蓋著大地,樹葉落盡的枯枝讓樹的型態更顯精實,凍結的湖面還有野鳥行走其上。走在寧靜的林間小路,彷彿宇宙間只剩下自己,離開以往身邊所圍繞的家人、師長、同學、朋友的聲音,只有自己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所有的思緒在此刻無比單純而清晰,也讓曾經害怕、焦慮、迷失的我短暫找到內心的平靜。

在布魯塞爾的時光美麗而短暫,有金碧輝煌、熠熠生輝的大廣場,有日夜變換、熱鬧活潑的藝術之丘,也有在伊克塞爾公墓與坎布爾之森一個人漫步的寧靜時刻。謝謝緣分讓我與在比利時的朋友久別重逢,期待下次相見之時,我們都還保有那顆年輕、自由不羈的心。

(更多旅遊雜記、人生感悟文章,可見我的部落格[知知雜雜的歐洲小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