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別人贏 0.25平方公里老商圈逆襲 觀光客消失,它租金不跌反漲近4成,越活越好!

撰文者:鄭郁萌 研究員:曹博凱 製作人:劉佩修

攝影者:楊文財
攝影者:楊文財

小,力量更大!

這裡,疫情沒來過?

當國境封鎖、觀光客消失,其他商圈一片低迷,它卻越活越好!不只空租率遠低於西門町、忠孝Sogo 一帶,租金漲近4成、稱霸台北6大商圈。

才0.25平方公里大的地方,24小時運作、從住戶、上班族到年輕人全齡滿足;小店家、大企業、房客、居民互相幫襯…現在流行的「生態圈」,這裡早在14年前就開始進行!他們究竟怎麼辦到的?

本刊團隊深入探訪,發現背後是一群條件不佳的人,因彼此的「疼惜」,跨界合力為老商圈寫下的重生奇蹟…。

晚上7點,東區Sogo百貨後巷燈火黯淡,捷運中山站前十字路口卻人群擁擠,巷弄小店大排長龍…這是近年火紅的台北市南西商圈常見景象。

發展早、腹地小,面積比不上東區、信義區的它,為何沒被疫情打敗,還逆勢成長?

點開百貨的App,你會發現,不只能訂到該商圈商家的座位,連周圍商店也能與百貨共同集點;漫步街區,有基金會串聯文創店家開設的藍染、版畫等課程,還有各式名人講座;連外地來的遊客,都有晶華酒店為你做街區導覽…。

「只有商圈共榮,吸引人潮,整個地區才能發展。」新光三越南西店行銷經理李香萩認為,晶華酒店公關部副總經理張筠則表示:「一個商圈興盛了,大小企業都會雨露均霑。」

除了企業、基金會拉動,在地人們的奮起也是重要力量。

最具代表性的赤峰街便是一例。一開始,它差點因為又老又髒,被政府單位剔除在商圈之外。

改變,來自一個年輕的小里長。光能里里長陳靜筠為拯救老又窄、下大雨就淹水的「死街」一路奔走,從治水、改建公園開始,不只讓這個城市邊陲的「歹鐵街」大變身,更成功吸引一個個新文創商家進駐。

你可能會在汽車零件廠的隔壁,看見時髦的餐館,或是在潮流帽店的樓上,看到當地居民正在打著赤膊乘涼。而這種住商混合、新舊居民彼此支撐、互助的狀態,也是助它重生的另一股力量。

「這邊的老居民很惜情,很多是民國5、60年代,從彰化、雲林上來台北工作。」陳靜筠舉例,可能是離鄉背井、落地生根,特別懂得彼此疼惜牽成。「自己沒辦法賺的,就給別人賺啊。」一位汽車材料行老闆說,自己店沒有的東西,他會推薦顧客去另一家店找,甚至幫你打電話調來;疫情期間,甚至有老房東主動降租讓店家安心過冬…。

老創業者支持新創業者,這份心意,成為商區不墜力量,也支持文創品牌茁壯。像赤峰街開店的小器、Miss V,就分別打進了微風南山、台北101。

「赤峰街的人很努力在生活,而非做生意。」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說:「做生意的人會受疫情影響,但是生活的人不會。」正因為有這群人的牽成,成功讓老商圈翻身最抗跌商區…。觀光客雪崩也不怕!他們如何圈粉、打造巷弄經濟?讓百年小巷變消費新寵?開店怎麼挑常勝商圈?好壞商圈發展將如何影響房價?跟著「軌道經濟」買就對了?本期有專文深入解析。

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星巴克中國市場重挫、拖垮全球業績,為何還要繼續展店?
在台灣讀大學,機會成本是2百萬》如何把大學讀出「超過千萬」的價值?
這間公司是否「把人才當資產」,從4件事情看
她27歲到美國,從英文很菜到成為Google首席工程師:別怕,就去試!
把業務員改名「工程師」,竟解決了80%第一線客戶的問題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1814期。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