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主義非共同富裕目標

姚洋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也是大陸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同時擔任《經濟學季刊》主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成員。

「共同富裕」是當前由大陸官方提出的「熱詞」,社會上有不少討論,何謂共同富裕?姚洋指出,平均主義不是共同富裕的目標,而共同富裕不是要把高收入群體的收入拉下來,而是要把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提上去,須精準提高民眾收入能力。

《環球時報》刊出姚洋的文章,他表示,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們吃過平均主義和「大鍋飯」的虧,在「大鍋飯」體制下,幹好幹壞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民眾的生產積極性不高,經濟體系低效,「我們不能再重複這樣的錯誤」。

姚洋表示,當前一小部分人不僅財富來路可疑,而且高調炫耀,引起社會反感,但「殺富濟貧」不是推進共同富裕的路徑,企業家也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承擔企業失敗的風險,社會輿論容易被「倖存者偏差」所左右,只看到成功的企業家,而容易忘記那些失敗的企業家。

姚洋說,實際上,成功企業家的高收入是建立在失敗企業家的損失之上的,這樣才能在全社會層面上,讓潛在的企業家打平他們的期望收益和投資成本。

姚洋認為,共同富裕有兩個目標,一個是「托底」,另一個是「提升」。「托底」就是為所有人提供必要的社會保障,讓民眾擺脫對衰老、失業、疾病和匱乏的恐懼;「提升」就是提升民眾的收入能力,讓所有人能夠依靠自己的能力獲得更多收入。

他又指,二次分配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主體,按要素分配要尊重個人的能力和努力,同時也難免受到能力和努力之外因素的影響,因而必然導致收入和財富分配的不平等。

姚洋說,這就需要政府通過稅收和再分配對收入和財富進行二次調節,但調節不是簡單的「削峰填谷」,把從企業和高收入者那裡收到的稅收分給低收入者就了事,而是精準地提高民眾的收入能力,這樣才能獲得持續的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