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續防疫的框架建議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國際社會遇到這次新冠疫情,從嚴重爆發到現在,已一年多的時間。各國因應疫情,處置的速度有快有慢,規模有大有小,產生的結果也有好有壞,現難以確定哪一個國家是防疫的典範。筆者這兩日在家讀書,發現兩位學者在外交及軍事作為上的框架建議,或許可以提供防疫參考,特別是當前台灣。

坂野正高分析現代外交;平可夫分析外向型態的軍隊,兩人都提出一個類似的框架觀點,就是重視情報、決策作為與對外交涉。筆者看到此觀點時,深感被啟蒙,認為這就是當前台灣防疫作為最該加強的方向。

情報角度,美國病毒學家指出,台灣若有300人確診,就代表社區會有3000例,只是台灣人不清楚而已。篩檢太少、比例太低,判斷擴大或全面篩檢會增加偽陽性的風險;後續接觸者的追蹤困難等,曝露出我國在情報及技術上的失誤。這個角度未嚴謹參考過去全球及主要國家的經驗,若發生錯誤,將會影響後續的決策作為與對外交涉。

決策作為角度,沒有疫苗可以提供人民施打,疫苗成為當前人民最苛責政府的重點。就疫苗供應的角度,地方政府、企業及民間團體能否自行簽約採購?能否申請輸入?能否捐贈?這幾天引發諸多爭議與討論。中央政府表示將「和原廠簽約採購,由中央政府統籌分配」,又引發民間團體質疑:為何中央政府不趕快去簽約?中央政府的決策緩慢,導致人民對其防疫的信任度降低。其次,國產疫苗未經三期臨床試驗就緊急授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證實已與國內兩家廠商完成簽約,這個決策也引發高度爭議。其次,蔡英文總統指最快七月就提供國產疫苗,那請問六月怎麼辦?陳時中部長說8月有1,000萬劑疫苗,那請問六、七月怎麼辦?隨著每日統計人數,人民每天都會追問疫苗在哪裡?這仍嚴重考驗政府的決策作為。

對外交涉角度,這涉及貿易、合作與談判。當前,中央政府的疫苗採購最讓人質疑。全球各國搶疫苗早有一段時間;全球各國有哪些重要疫苗也是人民已琅琅上口,為何我們中央政府就是慢一拍?就是買得不夠多?買不到第一流的疫苗?對美關係也是一個重點,當酈英傑說出「台灣確診人數相比全世界仍算低」時,這句話讓台灣人民頗為挫折與洩氣。為何美國在各方面力挺台灣時,仍需要說出這句話,近日我國對美交涉有什麼問題?對比近日南韓與美國的關係,台灣的對美交涉絕對值得加強。原本21日美韓元首峰會時,拜登總統只承諾給55萬人份的疫苗,但最後竟然贈送100萬劑。台灣對美交涉人士該思考這件事的背後意義。

綜上所述,情報、決策作為與對外交涉,是後續台灣防疫作為最該加強的框架與方向。近期,多位民進黨人士對政府提出批判與反省,包括郭正亮、柯建銘、何志偉及高嘉瑜等人,其實內容也不外乎這幾個面向。努力就過去的缺失「補破網」,後續並以該框架抓住防疫重點,期待台灣疫情能趨向和緩。

【作者 鄭明德/臺北城市科技大學企管系教授】

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