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小學槍殺21人!美國150天槍擊248起,校園超商怎淪刑場?

包含德州小學槍擊案在內,2022年開始,不到150天內,美國已發生248起死亡人數4人以上的槍擊事件。10年來,美國大規模槍擊案也日愈頻繁。真相為何?學者指出,槍枝氾濫外,犯案者透過網上學習當「模仿犯」等都是原因。

1999年,發生科羅拉多州的科倫拜(Columbine)校園槍擊案,曾是美國史上傷亡最為慘重的校園槍擊事件。

如今,它來到第4位。

5月24日,德州尤瓦爾迪(Uvalde)羅布小學(Robb Elementary School)爆發槍擊事件,19名年齡介於7至10歲的學生、2名老師不幸喪生。

這起憾事,令人想起10年前桑迪胡克小學(Sandy Hook Elementary School)的槍擊案,包括20位6、7歲的學童在內,共26名學校師生死亡。

取自Unsplash。攝影者Jeffrey Hamilton。(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取自Unsplash。攝影者Jeffrey Hamilton。(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根據《教育周刊》(Education Week)追蹤的數據,2022年至今,已有27起校園傷亡槍擊事件,2021一整年,則共34起。

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4月釋出的統計資料,槍枝已在2020年取代了車禍,成了美國兒童與青少年的主要死因。

在美國,從小學到高中,許多學校都會對槍擊案應變進行演習,例如槍手走進教室時,學生們該做些什麼。

這些年間,大規模槍擊案變得更頻繁,愈來愈多的資料,也讓研究人員得以推衍出一些觀察,提出可能避免憾事一再發生的建議。

超市槍案增,更具種族主義動機?

在羅布小學案僅10天前,紐約州水牛城一間連鎖超市發生10人死亡、3人受傷的大規模槍擊案,這間超市位於非裔社區,中彈者中有11位是非裔。

超市槍擊案過去相當少見,聯邦調查局(FBI)因此初步推定,這是具種族主義動機的仇恨犯罪。

根據美國哈姆萊大學(Hamline University)及大都會州立大學(MSU)犯罪學者,2017年以來共同建置的資料庫,2019年前,僅有一起大規模槍擊案發生於超市內,可如今卻不再罕見。

這份資料庫中,約10%的槍案受種族主義影響。在超市槍案中,有稍高於平均的13%案件,展現出種族主義的色彩。

學者們推論,這之間的關係,可能與特定超市的商品組成有關,好比,亞洲超市就易吸引亞裔客群。

不過種族仇恨,只是超市槍手的動機之一。個人的經濟處境、與超市員工或顧客的衝突,也是常見原因,難以勾勒出槍手之間的共有輪廓。

取自Unsplash。攝影者kyo azuma。(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取自Unsplash。攝影者kyo azuma。(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減少挖掘槍手動機,守護學生心理健康

從過往數份針對大規模槍案的研究,許多學者也觀察到,這類攻擊事件具有「傳染性」。

即每起槍擊案,都可能引發更多槍擊事件,其中大量的媒體報導亦助長了資訊擴散力。

許多大規模攻擊事件的槍手長期處於絕望、憤怒之中,帶有自毀傾向,在看見媒體報導槍擊案兇手的動機及社會背景後,很可能與兇手產生共鳴,採取類似的行動。

這或許可以解釋,科倫拜槍擊案為何成了後續數起校園暴力事件的原型、甚至是模仿的對象。

當時已是數位記錄的時代,槍手們做過的事、說過的話,都可以輕易地在網際網路上找到。

取自Unsplash。攝影者Feliphe Schiarolli。(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取自Unsplash。攝影者Feliphe Schiarolli。(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調查,桑迪胡克小學案的槍手藍札(Adam Lanza),案發前相當沉迷於校園槍擊事件,尤其是科倫拜案。

他有2個取材自校園槍手姓名的網路社群帳號,並在上頭分享許多槍擊兇案的資訊。

雖然,絕大多數對槍擊案展現興趣的網路使用者,不會犯下兇案,可學者們認為,減少公布槍手的個人資料與背後動機,可能有助於預防這種模仿、學習的行為。

另外許多校園槍手,其實都是在校學生,並在事發前展露過心理創傷、自毀的行動,甚至透露自己有犯案的念頭。

因此學者建議,除防禦、降低校園槍擊事件的傷害性,也應投入更多資源,去打造一個更能支持學生的環境,像是更好的心理健康諮詢服務。

教師不只該教導學生如何對應槍手,也要指導他們,如何更具同理心與心靈韌性。

在一個槍枝數量高於人口數目的國家,或許加強照護人民,會比管制槍枝更為容易。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城市學文章:
泰國放寬觀光一人去「落後國家」危險?曼谷3狂早贏歐美勝台北
從《華燈初上》看1988年條通文化!為何日式酒店全開在中山區?
網路調查治安最差高雄成新慶記之都?陳其邁:增加警察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