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中國技術自主,德國怎麼辦?

(德國之聲中文網)人大會議剛剛通過的經濟發展計劃,顯然是一幅中國要成為世界頭號強國的發展藍圖。《法蘭克福匯報》寫道,八十年代中期,人均月收入還只有大約30美元的中國,計劃在短短數年之內,發展成為一個發達工業國家。這篇題為《蒸蒸日上的中國》的文章寫道:


“比如官方媒體裡有關中小學應取消英語課程的建議,就反映了這種要向世界展示中國強大的感受。一些黨的官員認為,外語不再是必須掌握的技能。依照北京的計劃,中國應憑借自身的力量,擺脫對外國在經濟和技術領域的依賴。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中國城市上海已經變得越來越單一化。過去三年當中,總人口為兩千四百萬的上海,外國人數量已經從16萬5千人降至目前的大約十萬人。


在中國全境,外國人的比例不足千分之一,這顯然是該國越來越走向孤立的表現,而疫情造成的入境限制充其量也只是部分原因。領導層希望在中國實現群體免疫,但疫苗接種進度卻比德國還慢。有鑑於此,中國封鎖邊境的時間可能會延長至明年甚至更久,更多的外國人會選擇離開中國。只要有可能,他們留下的工作崗位也會由中國人取而代之。

毫無疑問,這種發展趨勢是符合領導人心願的。掌管一切的黨絕不會容忍再次出現對美貿易戰時的那種被動局面。從那時起,黨開始強化了對市場和企業的監管。習總書記要求人民推動‘自主創新’。既然迄今為止的崛起之路取得了成功,那麼黨和政府今後也會通過計劃經濟、國家補貼以及鐵腕統治讓中國取得更大的成就。”

對於外國企業來說,只要他們能帶來中國所需要的技術,他們就可以留在中國。但是這種狀況會持續多久呢?該報繼續寫道:


“受疫情影響,德國出口行業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性進一步提高。而北京急於實現自給自足的計劃,對德國出口業而言無疑是一種很現實的危險。德國政府仍希望事態不會變得如此糟糕,因此對中國‘伙伴’總是贊譽有加。然而,迄今為止並無跡象顯示中國會遵守其受到廣泛好評的氣候保護承諾。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中國宣稱,在2060年全面實現零排放。
對於新疆人權遭到踐踏的問題,中國政府已經不屑於進行自我辯護,而是轉而對批評者進行攻擊。在香港問題上違背國際條約引發國際社會廣泛不滿後,北京的回應則是逮捕反對派人士,並讓‘愛國者’掌控立法會、行政以及司法機構。”


多年以前,面對來自中國的廉價鋼材,歐洲鋼鐵企業總是會以自家產品質量更勝一籌作為競爭理由。而現如今,歐洲企業更常用的理由已經變成了他們的產品更符合環保標准。《商報》就此寫道:

“這個理由顯然很有說服力。只要歐洲本土鋼鐵企業的生產程序確實比境外企業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標准,這種說法就沒有任何問題。但誰又能保證這種狀況不會發生變化呢?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上頭號鋼鐵生產大國的中國也在努力促成本國經濟的去碳化。

數碼化以及汽車電動化進程的經驗顯示,只要北京領導層展現政治意願,他們就能夠以非常迅猛的速度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實現這種轉型。”

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 2020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達揚(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