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孔子學院與他人嫁衣

(德國之聲中文網)不久前德國兩處孔子學院取消一本有關習近平的新書的作者推介會事件,在德國引起媒體的關注和討論。《法蘭克福匯報》發表背景報道,介紹了孔子學院在德國的歷史和現狀,並分析這一機構的“先天”問題:

“觀察人士多年來一直警告,孔子學院也負有戰略任務,要將黨所推動的國內討論的大一統推展至國外。德國外交政策協會研究員狄雨霏(Didi-Kirsten Tatlow)指出,孔子學院必須遵守共產黨的路線。其任務包括引導中國對外形象的塑造。諾丁漢大學的政治學者傅洛達(Andreas Fulda)則注意到,孔子學院試圖掩蓋其政治屬性,‘他們力圖為共產黨洗白名譽’。”

在德國,孔子學院一般以注冊協會的身份活動,與一家德國大學合作。中方提供師資、教材,德方提供場地並負責日常行政工作。每家學院有一位中方院長和一位德方院長。文章作了上述介紹後提問:

“德國大學為什麼願意把自己置於一個專制國家的影響之下呢?傅洛達解釋說,較之於中國的經濟和政治意義,德國的中國研究資金匱乏。中國政府的這一項目是一個可觀的經費來源。此外德國大學會被介紹給一個對口的中國伙伴高校,這樣的合作對德國學者也很有吸引力,他們能更容易地與中國同行展開合作研究,也更方便獲得簽證。

然而北京的支持是有代價的。傅洛達觀察到,對中國資助的依賴導致了德方伙伴的自我審查。圍繞新書推介會的例子表明,為了阻止與中共立場不同的出版內容在公眾場合亮相,共產黨不惜動用駐德外交機構。傅洛達呼籲讓孔子學院與德國大學脫鉤。他說,在與中國的交往中,不得不容忍一定程度的審查。‘但與孔子學院合作,德國大學等於是為他人做嫁衣。’

他認為,孔子學院一方面從屬於中共,但同時又是德國高校體系一部分的特殊性很有問題。中國官方可以由此直接對德國大學的教學產生影響。狄雨霏也認為,一些地方的孔子學院甚至參與德國大學的課程設計,這是不可行的。‘孔子學院不應該成為德國大學的一部分’,她說,這對學術自由是一種危險。”

能源轉型與世界新秩序

《商報》刊登柏林科學與政治基金會(SWP)能源政策專家Kirsten Westphal撰寫的客座評論指出,告別化石能源的過程也是向新的世界秩序的過渡,能源轉型將帶來地緣政治的巨大變化。它不僅將改變全球貿易的流向,也將使現有權力格局發生推移。

“能源轉型不僅將引發地緣政治進程,反之地緣政治發展也會影響轉型進程。中國的崛起以及同老牌超級大國美國的戰略競爭給新的世界(無)秩序打上了越來越深的烙印。在這一兩極分化的緊張勢態下,地區大國間也展開了競爭。由於全球能源系統的改造很不平衡且時間上有滯後性,地區結構差異很大,這使得碎片化和地區化趨勢加強。

美國未來將繼續得益於其豐富的能源資源,並利用由此產生的巨大行動空間。其在美洲大陸的關鍵地位賦予該國在這一地區天然的影響力。

中國作為美國的主要戰略競爭者和對手,不會僅僅依靠其地大物博,而是也會將其在亞洲的中心地位以及龐大的市場體量作為博弈的籌碼。經由‘一帶一路’新絲路倡議,北京早已經開始通過商品供應鏈和基礎設施把周邊地區與自己連接在一起。”

作者指出,地緣政治導致“脫鉤”,“對供應鏈和貿易關系,人們不再首先聚焦效益、而是更多從依賴性和受傷害風險的角度來考量。”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