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學術自由的界限

(德國之聲中文網)《世界報》發表長篇報道稱,媒體前不久披露了中國當局在新疆嚴重踐踏人權的新證據後,德國政界有人呼籲采取更為強硬的對華路線。那麼,強硬的對華路線應如何在德國學術界獲得體現呢?是否應叫停已經持續多年的德中高校和學術機構之間的合作呢?這篇題為《是否應叫停德中學術合作》的文章寫道:

"亥姆霍茲聯合會(Helmholtz-Gemeinschaft)負責對外交流事務的奇利奧蒂尼( Effrosyni Cheliotieine)對《世界報》表示:'德國學術界必須搞清學術界同伙伴國家開展機構層面上的自由合作的界限在哪裡。'他表示,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侵略戰爭後,學術合作的局面已經發生了變化,相關的討論變得更為重要。據稱,德國和歐洲學術界正在研討今後如何同中國打交道的問題。不過奇利奧蒂尼也表示:'完全對中國這一科研大國忽略不計,顯然也是錯誤的。對於氣候變化等重大挑戰,只有開展全球合作才能應對。"

德國學術交流中心的表態則更為明確。該中心負責學術與交流事務的負責人史特洛瓦( Christian Strowa)表示:'對我們來說,全面叫停同中國的學術合作完全不是一個選項。當然,我們不會為了科研成果去放棄我們的基本價值觀。但我並不認為德中科研合作存在違反價值觀的問題。'史特洛瓦說:'截至目前,我們並沒有任何證據顯示,中國東部地區的高等院校參與了對維吾爾的打壓行動或從中受益。'她表示,在這一點上,學術交流同那些活躍在新疆的外國企業有著明顯的差別。

德國大學聯合會則認為,權衡德中科研合作項目的利弊是一項'極其困難的事情'。聯合會主席坎姆本( Bernhard Kempen)表示:'對外輸出我們的自由理念,並對國外的年輕學者提供幫助,是我們的重要使命,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對政治的進一步發展進行密切觀察。俄羅斯發動侵烏戰爭顯然越過了我們的紅線。中國一旦進攻台灣,我們也會采取同樣的措施。'"

《世界報》的報道稱,德國科研部一位發言人強調,在德國,學術自由是受到憲法保護的基本權利。學術機構和研究人員應以負責的態度,行使這一權利。報道寫道:

"社民黨議院黨團代表團表示,聯合執政協定中已就制定新的中國戰略達成了共識,其中也包括加強學術機構中涉及亞洲和中國的專業力量。社民黨學術事務發言人卡奇馬雷克( Oliver Kaczmarek)表示:'現階段應在學術合作的框架內,對人權問題展開公開和明確的討論。這是學術界無法逃避的責任。'他表示,只要這類合作還能夠提供批評性對話的平台,就應當充分利用這一平台。"

上海的日常生活正在逐步恢復正常,但歷時兩個月的封控所造成的影響,卻難以在短時間內被消除。《法蘭克福匯報》寫道:

"由於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將抗擊疫情定位為其施政的首要目標,防疫也就成了中國的新常態。而避免出現重症,早已不再是這場防疫鬥爭的主要目的。習近平提出的'清零政策'更像是一種意識形態,黨已經將這種意識形態置於民眾的幸福之上。對於受教育程度較高、較為開放的中國人來說,清零政策難以長期堅持。一位劉姓男子表示:'政府與其將所有人都關在家裡,還不如為老年人群體盡快施打疫苗。清零政策是不會奏效的。'"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