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封城之下的破碎城市

(德國之聲中文網)柏林出版的《日報》刊登題為"破碎的城市"(Gebrochene Stadt)的長篇報道,介紹上海封城引發的種種人為悲劇,指出北京極端的抗疫已演變為一場"宣傳戰",為此付出代價的是封控之下的市民。

"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封城已經持續超過了一個月。在上海發生的一切,令人印象深刻地展示了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領導層為了達到政治目標不惜走得多遠。對病毒的鬥爭早已演變為一場宣傳戰役,而民眾的福祉越來越多地成為借口。

更重要的是證明--正如政府兩年多以來日復一日向民眾灌輸的那樣:中國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做到能消滅新冠病毒的國家。'清零'成了所謂本國體制優於西方的象征。但眼下,這有適得其反的危險:流行病學意義上對病毒的零容忍策略毫不留情地揭露出獨裁統治的種種弱點。"

在敘述了上海封城抗疫的亂像和居民承受的人道災難之後,該報駐華記者分析道,習近平之所以堅持清零政策的原因之一是,這一路線一度奏效。直到今年年初,中國曾受封城影響的人口比例微乎其微,絕大多數中國人過去兩年都能正常生活。

"但最遲在高傳染性的奧密克戎變種出現後,'清零'政策的代價就明顯超出了效益。據北京市場調研機構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估計,今年4月,中國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受到大範圍封控禁足的影響。"

但記者認為習近平不會放棄清零路線:"這位中國的意識形態設計師關心的首先是今年秋季的中共大會,會上將宣布他的第三個任期--他將是自毛澤東以來首位兩次連任的國家領導人。這一權力鞏固不能受到任何危脅,不管是批評聲音還是令人防不勝防的病毒。"

脆弱的供應鏈

《南德意志報》刊登題為"供應鏈被封鎖"( Lockdown der Lieferketten)的財經分析,關注上海封城對全球供應鏈和經濟的沖擊。文章援引德國郵政總裁阿佩爾(Frank Appel)稱,"中國的封控對世界經濟造成的影響實際上大於烏克蘭戰爭"。德國郵政旗下的物流集團DHL在中國的業務已經受阻。文章接著寫道:

"這一切的發生,正值國際供應鏈本已捉襟見肘之際:民航班機的運營數量比大流行之前減少,飛機肚子裡攜帶的貨運能力也隨之降低。在俄羅斯對西方國家關閉領空後,替代航線變得更長、更昂貴。公司企業通過鐵路經俄羅斯運送的集裝箱數量也減少了。結果是,空運和海運價格比俄羅斯進攻烏克蘭之前明顯上漲。"

報道指出,德國企業中,數字處理行業、汽車和食品工業首當其沖遇到困難。

"清楚的是,中國各地封城造成的影響要過一段時間後才顯現,因為從中國到德國的船只路上需要一個多月時間。而海路是全球集裝箱貨運最重要、也是最廉價的途徑。

目前有消息稱,巨大的上海港口的吞吐能力只有正常時候的40%。僅這一點就足以讓國際物流承受明顯損失:'這意味著,全球範圍內相當於缺少鹿特丹和安特衛普兩個港口的貨物處理量',歐洲最大的內河港口杜伊斯堡港的負責人班根(Markus Bangen)算了一筆賬,'而且必須預計到,上海港的貨流量實際上不會超過40%。"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