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政治是可能性的藝術

(德國之聲中文網)萊布尼茨歐洲經濟研究中心總裁阿希姆·瓦姆巴赫(Achim Wambach)在《世界報》發表客座評論稱,在美國總統換屆之際,作為歐盟內部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德國采取主動促成了歐中投資協定,盡管該協定最終還需經由歐盟理事會和歐盟議會批准,但其意義仍極其重大。評論寫道:

歐中投資協定有可能會成為歐盟中國這兩個重要經濟區相互關系的重要基礎。歐中經濟關系過去幾年來面臨極大壓力。德國工業聯合會2019年發表的、引起廣泛關注的原則性文件中,呼籲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便更好地應對中國這一‘制度性競爭對手’。而該文件中指出的一系列問題,諸如投資禁令、參股上限以及建立合資企業的強制性規定等等,都已在中歐投資協定中得到處理。此外,雙方還計劃簡化歐洲企業投資中國金融及醫療市場的市場准入手續。

除了市場准入方面的種種限制之外,歐洲企業面臨的另一大問題則是競爭對手的特殊背景,因為中國政府為實現其工業目標,會在上述企業中扮演非常積極的角色。這既可以是中國的諸多國有企業,也可以是獲取政府補貼的企業。

在歐盟內部,對於政府向企業提供資助有著嚴格的監管機制,但對於歐盟之外的企業,由於獲取信息的難度很大,因此歐盟的監管機制往往感到力不從心。因此,評論作者主張中歐投資協定中也應加入增大政府補貼透明度的內容。作者認為,雖然歐中之間也存在貿易爭端,但其程度和實質卻同中美貿易爭端不同。評論接著寫道:

“中國進口產品擠掉工作崗位的問題,在美國被稱為‘中國沖擊’而廣受爭議,但同樣問題在歐洲卻看不到。《經濟學人》雜志報道稱,德國15強企業中有大約十家企業百分之十的營業額同對華貿易有關。而在美國這一比例則只有一半。

有鑑於此,歐盟應有自己的定位,並捍衛自身的利益。但歐中投資協定只能是內容更廣泛的多邊關系中的一塊基石,而這一多邊關系中必須囊括美國、中國和歐盟世界三大經濟體。多邊關系中的議事日程內容極其廣泛,涉及環境保護、人權、勞動標准、公平貿易以及安全問題。美國新總統拜登為這種多邊合作提供了機遇,畢竟他曾多次強調多邊合作的重要性。這裡需要的也是利用可能性的藝術。”

面對世界各國就獲取新冠疫苗展開的激烈競爭,《商報》發表評論稱,歐洲人不應幼稚地認為,中國開展的疫苗外交純粹是出於人道主義。因此在疫苗分配的地緣之爭中,歐洲人不應主動將陣地讓給中國。評論寫道:

“中國疫苗的可能受眾不僅是非洲和拉丁美洲,歐洲也大有人在: 塞爾維亞和匈牙利對中國國藥的疫苗充滿信心,盡管針對這款疫苗有效性的質疑並沒有得以消除。

而歐盟有關禁止出口疫苗的討論卻在令鄰國感到不安。去年春季,德國等國禁止出口疫情防護裝備的錯誤,可能正在歐盟重新上演,而這只能激起猜忌和對供應不足的恐懼。”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達揚(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