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誰的「星辰大海」 誰的「末日黃花」

(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發表的一篇題為“中國失敗讓德國機械制造行業受益”(Ein Scheitern Chinas nutzt dem deutschen Maschinenbau)的文章介紹德國一份研究報告,分析“中國制造2025計劃”可能會對德國機械制造行業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這項由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VDMA)協助貝塔斯曼基金會和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系統和創新研究所共同進行的“中國制造2025前景展望”研究,對“中國制造2025計劃”做出三種假想:全面成功、部分成功和沒有獲得成功。

文章寫道:“報告作者指出,只有‘中國制造2025計劃’失敗的情況下,德國機械制造和基建工程行業的對華出口才有望獲得長期性強勁增長。在這種情況下,到2030年行業每年有望實現340億歐元的出口。……德國對華出口每年可實現5%的增長。但是,如果‘中國制造2025’大獲成功,中國對技術進口依賴程度降低,那麼對於德國機械制造行業而言,到2030年將會出現‘明顯的市場下滑’,年出口量會降到130億歐元。從德國的角度看,最糟糕的情況是行業還會遭受進一步打擊:德國生產線加快撤出中國,與中國的研究合作終止,中國競爭企業的實力加強,他們將利用自己的成本優勢擠壓德國對手在全球市場的空間。簡單而言就是該行業將面臨‘相當大的風險’。”

文章指出,“雖然研究報告的作者並沒有把他們做出的展望看成是具體的預測,但是有關中國的話題永遠是業界關注的焦點。機械制造行業需要像汽車工業一樣自問,對(像中國這樣)如此大體量的市場的依賴什麼時候會變成麻煩。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主席阿克曼(Ulrich Ackermann)說,德國一些(機械制造)企業40%的訂單都來自中國,這些企業必須尋找替代市場。他提到東盟國家、印度,甚至機械制造的鼻祖日本”。

延伸閱讀:歐盟的“保衛戰”

文章最後寫道:“過去一些年來,德國機械制造商也無法避免面對中國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盡管(歐盟和中國)雙方已經談判了許多年,但是歐洲企業期待的在中國獲得更自由的市場准入條件以及公平競爭環境依舊遙遙無期。侵犯知識產權的現象在中國依舊普遍,以至於德國企業對於起來反抗已經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倦怠感。而對於‘中國制造2025’的問題,貝塔斯曼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巴爾馳(Bernhard Bartsch)也說:‘看起來中國並不會失敗。’”

成敗就在此刻

德國《商報》關注歐盟與中國之間自2013年起開展的投資協定談判趨向達成一致。該報在一篇題為“歐盟和中國相互靠攏”(EU und China nähern sich an)的報道中指出,布魯塞爾和北京對於相互之間最終依舊可以達成歷史性協議的信心不斷增加。不過在一些關鍵點上,雙方仍存在分歧。

《商報》透露稱,歐盟和中國雙方的貿易談判代表本周在北京繼續舉行新一輪談判,雙方希望現在能迅速解決剩余的爭議點。

文章寫道:“就此前所取得的進展歐盟認為現在是一個雙方達成一致的時機。這份協議也將產生重大的地緣政治影響。北京希望在同美國的爭端中獲得歐洲人的支持。如果能在美國新一任總統拜登上任前與歐盟達成協議,這對北京方面將是一個標志性的勝利。”

“歐洲人一直不斷強調,不想在美中爭霸中選邊站。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都很擅於修繕同美國之間的不良關系。他們現在必須權衡,如果同北京之間達成協議,這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同拜登政府之間的關系。”

文章寫道:“觀察家們指出,如果現在不達成一致,那麼這份協議就可能會變得遙不可及。一方面,中國在香港問題上的做法以及對新疆維吾爾人人權的公然侵犯,會讓中國在國際上的聲譽進一步下降。這也就會令歐盟越來越難與北京達成協議。另一方面,默克爾的任期到2021年結束,這也就意味著談判的主要倡導者要離開了。”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洪沙 (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