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55周年「信仰」-力行經道 演繹傳法

佛法貴在能夠實踐於生活,讓人人用以解除煩惱,增長慧命,轉變生命。證嚴上人從1966年帶領慈濟人開始做的,就是「行經」,透過慈善濟貧、救病救心等行動,讓經典走入生活,並發展出以音樂、歌曲、結合肢體語言、表演藝術的詮釋方式,傳揚人間菩薩道的精神。

慈濟志工 紀靜暘:「化城(喻)的時候,我最難過的時候,我知道說上人為這個地球受毀傷,還有我們眾生受苦難,他多捨不得,所以他寧可就是說在這種苦難當中,他就帶著我們一站一站地走。

慈濟志工 林智慧:「有地標嘛,有夠多的 ! 你知道說我們眼睛不好,就要一直找,還要一直記。」

我年紀也大了,也沒有再有一個五十五年,我可以還在,八十二歲了。我就想說不管,我發現這個願力,可以克服一切困難,而且我也沒有感覺我很累耶!

難行能行,年長志工以身作則,堅持的毅力動人。他們的心境,融入演繹,轉折起伏。

慈濟志工 紀靜暘:「(東部醫療缺乏)因為蓋醫院很困難嘛,我就問上人說,上人你蓋醫院最困難的是什麼,沒想到,在四十年前,上人就回答我說,眾生剛強難調難伏,這樣子一路下來,我才知道原來我就是眾生之一。所以我自己就發心立願就說,修行是生生世世,我一定要好好地跟著上人。」

靜思鼓隊成員 李政憲:「會發現法海區的那些老菩薩,其實他們精神還是都很有,他們會一直努力把他們精神拿出來,也會連帶帶動我們這些年輕人,其實有些時候 我們還是覺得,我們這些年輕人的毅力,還有那種堅持的意念,還是沒有老菩薩好。」

慈濟55周年,志工入經藏,一幕幕聞聲救苦,大愛足跡,映照的是自身經歷。

靜思法髓妙蓮華總導演 呂慈悅:「(921希望工程)老學校都破破舊舊了,都鋼筋瓦落了,我們應該預防災難在之前,來做減災工程。過了一關又一關,過了一關不是只有困難,還要忍耐。」

靜思法髓妙蓮華總導演 呂慈悅:「什麼樣是功德,五毛錢,從五毛錢倒下去,它像江像河,它流到了一個小河,流到一個照顧戶的家裡。又來到了緬甸,來到了五大洲。」

上人從1966年帶領慈濟人開始做的,就是「行經」,讓經典裡深邃的道理,直接透過慈善濟貧、醫療救病更救心的志業等等,深深扎根在弟子們的心中。在21世紀的新時代,蛻變經藏演繹,佛法入心門。

證嚴上人:「那個時候我心裡想,要如何法能普遍在社會裡,從不能接受佛法的,讓他有機會接觸到,要接觸的,不得其門而入的,我們要為他開一道門。我們就用這樣有文字、有音樂、有肢體語言,就這樣表達出來。」

三十多年前,慈濟歌選演繹,開啟了人文手語的扉頁。

慈濟經藏演繹導演 呂慈悅:「 慈濟會有手語,上人不是要表演,上人是訪貧時看到聾啞,上人問他,你哪裡痛,旁邊上人會問那種痛怎麼講,痛就是這樣,上人就很聰明,他會說你是牙痛,還是你是手痛,上人很聰明,所以上人就覺得說,我們要為弱勢的,去增加一個語言(手語)。」

1999年歲末祝福時,手語入經藏,三十七助道品。由郭孟雍作曲,呂慈悅編排演繹,大愛電視工作團隊進行錄製,是經藏演繹人文團隊的首度成行。自此,連年入經藏,(多框呈現畫面)包括父母恩重難報經、藥師佛十二大願、無量義經,(單框)到2011年的慈悲三昧水懺,開始與表演藝術團體合作。

2021年的靜思法髓妙蓮華,結合孫翠鳳藝文工作室、唐美雲歌仔戲團、王海玲藝文工作坊及優人神鼓,四大表演藝術團體加入。

靜思法髓妙蓮華總導演 呂慈悅:「這個力道跟水懺不一樣。十年前的水懺是,只要大家認真來懺悔,發覺自己原來有這個錯,有那個錯,它的格局是個人,個人的懺悔,可是法華經不是,它是一個群體的力量,然後上人那種堪忍堪忍,過了一關又一關,那我會覺得,難道是一個人的力量,或者幾個人的力量,就可以把它完成嗎。」

證嚴上人開示:「如果不是有這麼多菩薩,我們志同道合,每一個人的心志合一,哪有這部綿長的法華道路。」

孫翠鳳藝文工作室導演 陳昭賢:「我們要的不是演,我們要用一個最大最大的框架,就是誠,來演繹法華經。」

王海玲藝文工作坊導演 劉建華:「我們自己是演員,身歷其境的時候,我們就很能夠去感受,那是多麼困難。」

唐美雲歌仔戲團藝術總監 唐美雲:「同一時間,在這個地球上,發生這麼多事情。我們在演繹那個災難的過程的時候,他們就可以感同身受。」

優人神鼓藝術總監 黃誌群:「佛法是我們所有生命的,最根本的道理,也是整個宇宙的,最根源的正理。既然如此,對這音樂來說,所有的音樂,都從Do開始,我就用Do去發展創作六瑞相。」

舉手投足,開口動舌,無不都是法。經藏演繹,萃取慈濟55年來的精華,也是人間菩薩道的攝心感受。

文字撰稿:盛榮萱

攝影剪輯:李俊葳 王祝明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台東靜思堂 化身疫苗接種站
守住北高雄鄉親 篩檢站組合屋雨中加快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