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蕁麻疹成因複雜 與食物無關

台灣有超過五百萬人發生過蕁麻疹,是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其中久治難愈的慢性蕁麻疹被多數民眾認為是因食物而引起,因此在飲食上特別忌口。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朱家瑜理事長表示,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約有二十至二十五萬人為慢性蕁麻疹患者,且患者多為三十至四十九歲女性;慢性蕁麻疹成因複雜,是一種自體免疫相關疾病,絕大多數與食物無關。

台大醫院透過健保資料庫研究發現,慢性蕁麻疹患者伴隨發生焦慮症、睡眠障礙或是陣發性情緒疾患等精神疾病風險是一般人的一‧四二倍至二‧三二倍,而慢性蕁麻疹患者合併使用精神科用藥是一般人的一‧九五至二‧七倍,特別是進入冬季,若患者心理壓力大或情緒不佳,病況就會進入惡性循環,使得病情逐漸惡化。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秘書長黃毓惠醫師指出,蕁麻疹患者的皮膚會出現紅、腫、癢,外觀上可分為風疹塊及血管性水腫。風疹塊外觀如同蚊子叮咬般、大小不同的腫塊,通常在二十四小時內皮膚會恢復正常外觀。至於血管性水腫好發於眼睛、唇舌、咽喉等血管密集的黏膜處,因此也有金魚眼、香腸嘴的別稱,倘若是在咽喉黏膜發生水腫,則會因阻塞呼吸道而有致命的危險。上述症狀反覆發生超過六週,即為慢性蕁麻疹。

台大皮膚部醫師卓雍哲表示,蕁麻疹的「癢」是個主觀症狀,治療成效有賴於醫病雙方間的合作,因此需要病患透過自覺評估反饋給醫師,讓主治醫師能依照病情進展調整最適化治療方針。且慢性蕁麻疹是全身性疾病,須兼顧藥物及非藥物治療。特別是而在非藥物治療也可透過患者自主照顧,避免過敏原,以達症狀改善。

醫師提醒,日常生活中可避免以下「食、衣、住、行」四大雷區。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麻辣鍋等含酒精、香精、辣味食物。衣:避免換季衣物未清洗便直接穿。住:避免天冷長期緊閉門窗導致屋內空氣不流通,粉塵累積。行:出門應避免溫差或日光照射等誘因,誘發蕁麻疹發作。除此之外,患者應放心配合醫師、耐心持續用藥、安心日常生活,提高疾病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