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雙城記 台商好機會

大陸兩個地方近來爆紅:沿海深圳和內陸重慶、成都,深圳將在現有基礎上繼續推進改革開放,重慶、成都則將聯手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前夕,習近平透過中央政治局會議和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釋放新一波改革開放信號。未來5年甚至更長時間內,將是兩岸深化經貿交流合作好機會。

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畫綱要》,把成渝地區規畫成為和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大城市群並列的戰略級地區,成為大陸經濟「第四極」。該規畫綱要是目前大陸唯一針對西部城市群作出的頂層設計,在大陸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提出,對於後疫情時代大陸暢通內外循環、盤活內陸經濟、拓展市場空間、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具有重要意義。

雙城經濟圈概念醞釀許久,早在2011年大陸發改委即印發《成渝經濟區區域規畫》;2016年多個部委聯手發布《成渝城市群發展規畫》,彼時已明確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國家級城市群」。從今年初大陸首次在中央層面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到此次發布規畫綱要,成渝「雙城記」加速成為大陸「十四五」時期的「先發概念」。可以預期的是,成渝地區的崛起將釋放大量發展紅利、政策紅利、開放紅利。

台商台企對成渝並不陌生,四川和重慶近年來在對台交流方面也頗為積極。作為大陸西部地區台資企業數量最多、投資額最大的省分,四川省於2018年發布《關於促進川台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川台70條》),成都市2019年發布《蓉台54條》,頗受台商好評。重慶在疫情期間還多次召開保障台資企業供應鏈、產業鏈專題會議,今年上半年更逆勢實現新增台企落戶28家,同比增長16.7%,累計多達1823家,目前台灣已是重慶市第4大貿易夥伴。

規畫綱要還要求成渝「共同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營造一流營商環境」,旨在吸引包括台資在內的更多外資企業布局大陸西部區域。今年7月,成渝兩地有關部門簽訂了《促進成渝地區台胞台商台企參與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明確對台灣共享成渝發展拋出了橄欖枝。台灣應主動向西看,莫錯過成渝發展的「快車」,同時也應從中吸收區域發展規畫經驗,為台灣縮小南北差距、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提供借鑒。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對成渝地區的定位主要包括「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質量生活宜居地」,並要求注重體現區域優勢和特色。科創、開放、宜居等定位既符合台商熟悉和擅長的理念,也為有意登陸發展的台青,提供東部一線城市和東南沿海地區外的另一個選項。

重慶和成都是目前大陸西部僅有的兩個經濟總量達到兆元人民幣的中心城市,在過去一段時間內也出現過競爭大於合作的情況,且整個成渝地區除此「雙核」外尚無一城GDP達到3000億元人民幣,「中部塌陷」也成為制約該地區發展的一大問題。不同於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較為成熟的三大都市圈,成渝需在提升中心城市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的同時處理好中心和區域的關係,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但也意味著其發展空間更大、可塑性更強。

成渝能夠從互相競爭、各自為政走向區域協作、聯合發展,除頂層設計加以規範和引導外,最重要的因素仍在於千年來形成的「巴蜀文化共同體」,正是這種深層次的紐帶關係為成渝唱好「雙城記」提供了根基。兩岸亦是如此,同根同源的文化傳承奠定了兩岸一家親的基礎,即使政經關係時冷時熱,兩岸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始終是海峽融冰、恢復正常交往的前提和保障。兩岸政治緊張是一時的,文化與情感連結的紐帶是永遠的,經濟行為與政治行為邏輯不同,年輕人應有勇氣,看準趨勢作出正確的人生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