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AI人工智慧有何期待?

圖片來源:Associated Press
圖片來源:Associated Press

⊙吳學展

繼去年底open AI公開發表人工智慧chatGPT後,最近微軟再將旗下搜尋Bing與chatGPT整合讓人再度驚艷(相較之下,Google急就章的AI Bard發表會實在慘不忍睹),以及前幾天台灣作家吳淡如在臉書上將midjourney的「AI製圖」說成「電腦繪圖」而遭炎上,讓這段期間關於 AI 人工智慧的新聞與討論幾乎不間斷。

這裡暫時不進入如何稱呼「透過midjourney『下咒語』產製圖片」,以及這個定義與目前慣用的「電腦繪圖」之間的名詞集合關係比較。但從這個事件開展的討論,或以目前AI發展的階段來說,經常有這幾個方向:失業問題、原創性、AI標示

兩種對AI的不同期待會衍生極大差異

在討論這三個問題之前,作為一個非技術背景的外行人,先粗暴地將AI的「成熟狀態」分類成兩種:一種是超級好用的個人AI助理,另一種則是可以幾乎完美「模仿」人類的AI。這兩種「期待」應該是人類對於AI議題的重大意識形態分歧。這個分歧非常基本且重大,但細節可能可以成為未來十年哲學系、法律系或社會系的熱門研究領域,所以就暫不贅述。

首先是相對「單純」的失業問題。目前大多數的失業議題都圍繞在第一種 AI。如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楊貴智在推廣數位工具的這篇文章說的:「如果一直反覆重複的動作,你應該停下來想想:這件事能不能讓電腦來做?」大多數重複動作要解決的任務,都是目標簡單、明確的工作,可取代性偏高,所以容易因為 AI 而失業。

與「重複」相對應的詞是「創造」。直觀地想像,具備創造力的職業,可能比較不容易被AI取代。這也是許多「潛在可能被AI取代的職業人士」用來對抗的論述。但midjourney和chatGPT的出現,正是AI逐漸跨過這條紅線的證明(或稱警訊?)。即便是批評吳淡如用錯名詞的群眾,也不會否認「透過midjourney製圖」的過程包含「創造力」。

沿著「創造力」這個概念往下討論,我們很難真的區別「電腦繪圖」和「AI製圖」在創造力的「高下」。但可以進一步思考的是,回到本文開頭提到的兩種AI成熟狀態,「超級好用的個人助理」更具體的描述應該是:這個AI方方面面的判斷都能接近使用者(你本人)。在這個定義下,我們是仍然不期待AI具有「創造力」的,我們期待的只有「AI好好聽話,完成使用者交辦的任務」。

創造性的AI會與人產生衝突

如果是第二種「可以完美模仿人類的」AI,則可能在接收目標指令、規劃方案、執行工作的過程中,反過來出意見,「挑戰」使用者的需求。例如當你詢問AI前往公司的公車在幾分鐘後到站時,它可能不是單純回答「5分鐘後到站」,而是(很囉唆地)反問你:「你真的要堅持搭公車去上班嗎?可能會遲到耶。會被扣薪水,但你最近不是在存錢嗎?而且可能會被主管盯上,不只影響考績,如果被fire了,根據今年的人力市場環境,你可能很難找到下一份工作。」(對話進到這裡的時候,使用者可能就會想跟AI吵架了。當想吵架的情緒出現時,也反過來代表這個AI真的可以很高程度地模仿人類了。)

在這樣「近似跟人吵架」的情境中,應該也能想像,當你知道對方是個人類或「只是個AI」時,你的反應應該會有所不同。如果對方是個人類,而且是個你敬重的職場前輩(但不知怎地成為你的個人助理),你應該會選擇聽他的話,甚至他很粗暴地直接幫你叫了計程車,因為是「為了你好」,你可能也會摸摸鼻子吞下去。但如果對方是AI,這時你思考的方式可能就不同了:這個AI憑什麼教訓我?或者抽象來說,當對方是人類或AI,會影響到我們要「讓出多少判斷的權利/權力給AI」?

關於「我們要讓出多少判斷的權利/權力給AI」這個問題,應該是人類與AI互動、合作、共存的過程中,非常核心的哲學問題。人類的本質為何、人如何之所以為人、失去記憶後還是本人嗎……這類議題,過去數千年已有很多哲學家討論過了。但延續前面關於「失業」、「原創性」的討論,隨著AI發展至今,我們需要關注的應是「判斷與選擇」。甚至可以粗暴地說,「一個人是透過他的判斷與選擇的累積而組成的」,近年流行的「錢錢沒有不見,只是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其實就是類似的道理。

對AI的定性會有不同的考量

舉例來說:如果你有200萬的閒錢想要拿去做投資,你會希望是自己先把方方面面的投資邏輯條件都設定好(例如:單支股票的股價、央行的利率、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的民調數字、甚至是鬍鬚張滷肉飯的定價等等),然後讓這個AI助理單純的完成任務;還是你只需要交辦「請把這200萬拿去投資」,並期待它能在不被交代其他細節條件下,能完整摸透你的個性(例如風險規避的性格有多強烈、有多怕因為投資賠錢而被伴侶臭罵),去進行這個投資任務。我們可以因為信任一個朋友,就把200萬交給他去操作投資,那我們要將判斷與選擇的權利/權力同等地交給AI嗎?

如果期待AI可以高度「個人化」(即摸透你的個性,做出與你本人幾近100%一致的判斷與選擇),前提也需要餵給這個AI足夠的「個資」。但關於個資,就又是另一個議題了。

關於AI的討論很困難,因為人們對於AI的期待可能都尚未有共識。不論技術上會多快跨過所謂「奇點」,或甚至說,AI在未來有天會跨過「奇點」已經是必然發生的。但對於生活在2023年、已經見證chatGPT和midjourney這些AI產品誕生的人們而言,該思考的除了前述的哲學問題,可能還有未來的「素養」問題。就像是在網際網路被發明的那一天時,肯定已經有人預見未來某天會迎來「資訊爆炸」,屆時「資訊素養」將會很重要,否則誤信LINE群組的健康資訊可能反而傷身。那,在未來AI「成熟發展」的時代,作為一個人類需要的「素養」又會是什麼呢?

作者為網路評論人

更多思想坦克的文章

西雅圖的社會住宅運動

台灣該怎麼借鏡俄侵烏戰爭?

◤抗通膨首選 黃金持續看漲◢
黃金抗漲6折起 一台兩省近9千元
日韓劇最愛 鉑金絕美首飾7折起
點睛品計價黃金 保值好選擇
早鳥情人禮 冬日絕美鑽飾6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