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慕尼黑安全會議 民主陣營團結對抗威權

◎董慧明

第59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日前閉幕,計40國領袖、近百位國防和外交部長出席,在為期3天的議程中,共商防務、全球秩序、人類安全、永續發展、科技等議題;尤其時值烏俄戰爭週年、美「中」經歷偵察氣球風波,各方言辭交鋒,無不成為近期國際重大事件最重要的觀察指標。

首先,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以視訊發表開幕演說。他引用《聖經》中「大衛打倒巨人歌利亞」的故事,強調以小博大的烏克蘭,正讓俄羅斯節節敗退,且終將贏得最後勝利。澤倫斯基呼籲盟友加速軍援,獲得作為東道主的德國總理蕭茲正面回應,且在會議結束隔日,美國總統拜登利用出訪波蘭時機,無預警現身基輔,並宣布加碼5億美元援助,展現美國堅定挺烏抗俄的立場,更振奮了烏國軍民士氣。

其次,美「中」緊張關係同樣是各方關注焦點。美國副總統賀錦麗在對談中,強調國際規則和規範的重要性,暗示對俄「中」加深關係的憂心;在與德、法元首會晤時,更明確表示將維繫緊密聯盟,因應中共挑戰。在會場外,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的非正式會談,更是倍受矚目;儘管二人對話歧見難解,惟雙方無意讓偵察氣球事件成為未來關係發展的障礙,將繼續尋求競爭而非衝突的合作與對話空間。

第三,亞洲安全局勢同樣值得關切。其中,美、日皆利用場邊會談時機,正告中共維持臺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日本對於共軍在東海,以及俄「中」在日本周邊海、空域的頻繁活動,更是深表憂慮。而中共對臺強硬的措辭,以及罔顧史實等謬論,我陸委會則明確以「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臺灣從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做出嚴正抗議。

從俄烏戰爭到臺海安全,除可見各國的實力較勁,更重要的是意念之爭;亦即在當前國際安全事務中,自由民主和威權專制兩大陣營的制度競爭態勢,已愈來愈激烈。臺灣在民主化進程中,因為堅守民主防線、展現民主韌性而贏得國際社會的肯定和支持。這得來不易的改革轉型成果,不僅值得珍惜,更可轉化為幫助全球抵抗威權威脅的成功經驗。在以規則為基礎的全球秩序受到專制政權挑戰的今天,我國擴大國際參與,和理念相近的國家廣泛合作、深化友盟關係,不僅是確保國家安全和生存發展的良方,更是作為國際社會與民主陣營成員的責任。(作者為國防大學政戰學院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