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利器 新竹緊急海淡廠日供水1.3萬噸

【胡吰誌 涂至伶 徐榮駿 林敬祐 綜合】

面對今年枯旱,水利署在新竹推動移動式緊急海水淡化廠,每天產水1.3萬噸,成為新竹抗旱利器,不過專家表示,海淡廠雖能成為台灣缺水解方,不過需要克服高成本、高耗能與海洋環境汙染等難題,今天帶您直擊,新竹緊急海淡廠是如何運作,供應高科技重鎮新竹的民生與工業用水。

乾燥龜裂的土地,正是地球最強烈的抗議,台灣去年罕見無颱風登陸,造成台灣因缺水,面臨50多年來最嚴峻乾旱 ,新竹、苗栗與中彰地區水情亮紅燈,政府採取的抗旱措施,除了北水南送,啟用抗旱水井之外,還選在新竹進行海水淡化,海水大管大管湧入蓄水池內,旁邊布滿密密麻麻的管線,新竹南寮的海水淡化廠,正在為高科技重鎮新竹科學園區延續命脈,海水以管線的方式,輸送到海淡廠的蓄水池,接著經過兩道過濾程序,把雜質降到最低,再運用RO逆滲透分離取得淡化水,現在一天能產出1.3萬噸的用水,提供工業、民生使用,紓緩旱象壓力。

北水局正工程司 謝呂賢:「處理過後的淡水呢,就透過這個清水管呢,就送到這個清水槽,那這個清水槽呢,就會透過高壓馬達,送往8.2公里外的,台水公司的湳雅淨水廠,供民眾使用。」

相對自來水價,海淡廠高成本、高耗能,同時也會產生出高鹽度海水,甚至會造成海洋汙染,影響海洋生態,不過在缺少天然雨水的情形下,克服萬難使用海淡水,已成為必要選擇。

北水局計畫課課長 蔡秉儒:「自來水1度水大概也就是1噸,差不多大概就是從9塊到11塊都有,那相對的海淡的製造成本呢,在早期技術剛開始的時候,可能1噸水都要30幾塊,那隨著技術慢慢的演進,然後以及我們這些能源效率的提升,能源回收效率的提升,現在整個海淡水已經降到20多塊出頭。」

水利署表示,新竹海水淡化廠並非固定搭建在一處的廠房,而是設計成可移動的貨櫃,旱象解除後就會封存,未來會視情況移動到,其它缺水地區來發揮功能。

北水局計畫課課長 蔡秉儒:「相對在氣候不確定性之下,至少台灣四面環海,你海洋是一個,你可以最確定可以拿到水資源的地方,對,所以我覺得在未來的極端氣候下,不敢講說它一定會成為一個主力,但至少可能會是成為一個,像保險的必要性。」

因應水荒,政府投注許多資源進行補救措施,面對未來不確定的極端氣候,貨櫃移動式海淡廠,就算成本再高,也是能緊急續命的一帖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