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習會後 兩岸應務實對話

美中兩國元首於7月28日舉行了拜登總統上任以來第5次視訊會議。從雙方會後官方新聞稿對於會晤的各自解讀,從美中戰略格局及台海關係等方面,甚有值得台灣省思之處。

首先,新華社報導,習近平表示「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是雙方的政治承諾,一個中國原則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但按照白宮記者會的內容,拜登重申的內容是:「美國重申在《台灣關係法》、三個聯合公報和六項保證指導下對一個中國政策的承諾。」顯然對於「一中」內涵,美中各有詮釋。

再者,白宮記者會上官員回應媒體詢問對中方所謂「民意不可違,玩火必自焚。」時表示:「習主席在兩位領導人去年11月的談話中就使用過類似的語言。但是,我不打算去解析中國常在這些問題上使用的各種隱喻。」

事實上,中方從來不會完整引述美方「反對片面改變現狀」的主張,僅部分詮釋為美方不支持台獨,但刻意忽略美方同樣反對中方片面改變現狀。而美方所指,自然是反對中方以武力改變現狀的手段。

突出「六項保證」意味美方可以視印太與兩岸情勢彈性詮釋《台灣關係法》,以達到「維護台灣海峽及整個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以及「協助台灣保持足夠的自衛能力」等目的。換言之,台海安全議題被包裹在美國印太戰略中而「國際化」,可謂是美中戰略關係典範變遷下的必然效應。

然而,美中關係不必然朝衝突發展。美中戰略競爭過程始終有膽小鬼賽局式地相互叫陣。我們可以猜想,拜習會上,中方要的就是美國維持「一中」框架,至於內涵則可以各自解讀,以讓雙方各自留下迴旋餘地。由此引申,兩岸之間同樣可以在分歧中尋找一定程度共識。

筆者認為,兩岸對話的基礎,還是可從九二會談的歷史、精神、遺產,以及後續兩岸交流協商成果,尤其是2008年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機遇期中所獲致的23項協議內容上找到契機。

誠如2016年蔡英文總統就職時提出,民進黨會根據:一、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與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這是歷史事實;二、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三、兩岸過去20多年來協商和交流互動的成果;四、台灣民主原則及普遍民意,這四項既有政治基礎,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這是民進黨政府多年來一貫持續的主張和立場。今年7月21日,副總統賴清德於國策研究院的演說時再次強調,台灣處理兩岸事務的基本方針「善意不變」。

期待兩岸政府都能有更開放心胸、更權變的思維,秉承九二會談的務實精神,探索與時俱進的兩岸關係政治基礎。

(作者為海基會前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