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法寶救經濟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行政院主計總處預估台灣今年首季GDP為-3.02%,創14年新低。後疫情時代美國持續升息、全球需求放軟、產業去庫存不如預期,都促使台灣投資、需求、消費「三頭馬車」提不起勁。但台灣有個法寶,就是擴大與大陸交流,比如重啟陸客來台,擴大兩岸工商交流,推動地方城市論壇,邀陸商巨賈、重要產業精英來台,就能為台灣經濟埋單。

2016年蔡政府上台前,兩岸「大交流」挹注台灣大筆資金,更推動經濟成長。以陸客來台為例,陳水扁執政時期曾喊出「觀光倍增」計畫,但增速太慢,從1995年200萬人次增長到2005年300萬人次,10年只增100萬人次。但馬英九時期擴大陸客來台,每年以百萬人次增長,從2008年的380萬人次增長到2015年破千萬。陸客高峰時期約占國際來台人數的4成,對台經濟挹助很大的能量。

當年來台陸客花錢毫不手軟。2015年銀聯卡在台刷卡、提款高達2200億台幣,更不用說觀光人潮帶動餐旅、交通、美食等週邊產業的蓬勃發展,效益不言可喻。

再比如大陸為因應2008年的金融海嘯推動「家電下鄉」政策,大陸大肆採購台灣面板,「面板女王」大陸電子視像協會秘書長白為民,從2009年起連7年來台採購,為台灣挹助上兆資金。大陸疫後強化建設,台灣若能抓住「大交流」機遇,工總、商總、甚至外貿協會能主動與陸方搭橋,強化對岸對台採購的意願,誰說不會重演「面板女王」的故事?

城市論壇更是推銷台農好物的最佳途徑。近8年兩岸「二軌」唯一未斷的是「台北上海雙城論壇」。從郝龍斌到柯文哲,雙城論壇連續召開13屆,簽署了45項合作備忘錄。雖然上海市長龔正曾說「兩岸交流離不開共同政治基礎」,但畢竟地方事務較少涉及意識形態,因此柯文哲以「五個互相」達到交流目的,龔正也連3年未提「九二共識」。

桃園、台中更可評估開展兩岸城市論壇的可行性。桃園在吳志揚主政時期曾與重慶搭建「桃渝論壇」,可惜鄭文燦上台後無以為繼。不過鄭文燦上任後曾成立「兩岸事務小組」,提出「以對話取代對立,築巢取代築牆,深化兩岸城市交流。」桃渝論壇開不成,鄭文燦轉而與香港合作開論壇,但一屆後無疾而終也顯示民共兩黨顧忌多。

柯文哲去年在雙城論壇說,「交流比交惡好,對話比對抗好」。確實,與其「倚美謀獨」不如「與陸為善」,才能遠離戰場,也對台灣政經發展最有利。(作者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