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中心莫重蹈「偽解封」覆轍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從5月15日雙北升級三級警戒、5月19日全台升級三級警戒,至今已經超過2個月,隨著疫情趨緩,醫界和民間都有希望降級、解封的呼聲,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也要求各部會預做降級的準備。但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日卻語帶保留的說,7月26日會是「降級不解封」,可能重蹈7月13日「微解封」變成「偽解封」、全台各縣市一致「逆時中」的覆轍。

早在6月28日延長三級警戒時,就已經有不少醫界人士主張,疫情已經有趨緩的跡象,只要民眾能夠做好防疫措施,就有解封的條件,但指揮中心最終仍然決定延長三級警戒。

到了7月初,每日確診人數持續下降,指揮中心終於決定7月13日起可以「微解封」,開放梅花座、隔板可以在外飲食。沒想到兩天之內,全台所有縣市長相繼「逆時中」,就連綠營縣市長也不相挺,讓「微解封」變成「偽解封」,所有的規定與「未解封」無異。

地方首長之所以相繼「逆時中」,主因就是中央政府、指揮中心不願意負起責任,解封解得拖泥帶水,一副準備甩鍋給地方的樣子。加上之前民進黨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有砲打雙北的前例,把防疫旅館數、疫苗施打率、確診人數都當成柯文哲、侯友宜防疫不力的罪狀,自然讓柯文哲和藍營縣市首長更加保守,寧可「逆時中」被罵,也要禦敵從嚴,儘可能把確診數壓到最低、最好看,以免受到綠營的攻擊和指責。結果回過頭來逼得疫情不嚴重的中南部綠營執政縣市,也只好跟著雙北一起「逆時中」。

講白了,從7月13日到7月26日的「未解封」,防的不是疫情、不是病毒,而是政治口水戰,中央、地方、藍綠皆然;至少也是「三分防疫、七分政治」,「料敵從寬」的主要敵人是政治上的對手,而非病毒。

2個月的三級警戒,民間經濟嚴重受創,餐飲服務業尤其嚴重。根據主計處跟勞動部的統計,5月就業人數大減12.6萬,每月工時不足35小時的人數,6月大增60萬人。也就是說,不含政府未能統計到的黑數,至少有70餘萬國人的經濟受到影響。

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都有一些熟悉的店家因為撐不下去而關門。這些店可能是店主數年、甚至大半輩子的心血,背後不僅養活了一家人,還關乎更多人的生計,以及背後一整串的供應鏈。這些因為疫情消失的店家、工作機會,絕對不可能在短期之內恢復,必然有不少人因此滑落到更下一層的階級,難以翻身。這背後引發的社會問題,未來必然會讓整個社會都付出很大的代價。

政府推出的紓困4.0,基本上就是紓困2.0的翻版。但去年的疫情跟今年完全不同,去年的已經不成功的政策,自然無法因應今年的情況。這麼多店家倒閉,證明政府的紓困政策並不成功,雖然花了大把的銀子,但卻沒有辦法送到需要的人手中。

政府拿走了人民賴以維生的「釣竿」,卻沒有把「魚」送到這些人的手中。而政府卻假裝自己紓困有成,對於這些問題視而不見,繼續以防疫之名來包裝自己的「政治算計」,對因防疫嚴重受傷的經濟弱勢,缺乏憐憫之心。

台灣過去一年多防疫有成,民眾已經習慣「嘉玲」的日子,所以很多網路投票都顯示,仍有多數民眾希望維持三級警戒,以免疫情再起。但隨著疫情的趨緩,民間早已出現悶不住的氛圍,很多公司取消或減少在家上班,假日景點人潮湧現,此時再延續警戒或不解封,防疫的效果必然遞減。

無論指揮中心或醫界都承認,雖然疫情有趨緩的趨勢,但台灣應該很難回到「嘉玲」的狀態,學習與病毒共存、在防疫跟經濟之間取得平衡,是台灣人民跟政府遲早要面對的問題。

台灣近日疫情明顯獲得控制,早就到達指揮中心當初降級的標準。雖然台灣的疫苗施打率距離群體免疫還有很遠的距離,但也比5月15日三級警戒好太多,萬萬沒有比當初更小心、更嚴格的道理。雖然世界各國都有解封之後疫情再起的前例,但有打疫苗跟沒打疫苗的感染,其實是有很大不同的。以日前解封、確診數破5萬的英國為例,如今每日確診人數與1月底相近,但1月的住院率是現在的2倍、死亡人數則是10倍之多。

雖然防疫原本就不可能只有專業、沒有政治,但如果指揮中心多點專業、少點政治,情況就會有很大的不同。曾經要求全國「三個一致」的陳時中,如果還把政治當作主要考量,還要再講「降級不解封」這樣模擬兩可的話,還是端出上次那種不敢負責的「微解封」方案,自然很可能重蹈「偽解封」的覆轍,成為一場新的中央、地方甩鍋大戰。

但民進黨必須認真思考,今天關門的每一個店家、失去工作的每一個國人,最終會把這筆帳算到中央還是地方頭上。切莫為了一時的網路風向、一時政治口水,讓更多的國人受苦,輸了未來的選票。

【作者 單厚之/媒體工作者】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