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臺北古宅 發思古之幽情

實習記者黃冠蓁/專題報導

在臺灣處處可見高樓林立與絕美外觀的建築,但隱身在臺北城中,仍可看到具百年歷史的古厝與故居,保留原始樣貌,十分珍貴,在城市中留存著歷史脈動。例如融合現代感與古典美的「林語堂故居」;紅磚石為建築材料的「郭子儀紀念堂」;被列為古蹟民宅的「蘆洲李宅」;完整呈現閩南傳統建築文化的「林安泰古厝」;在師大商圈的日式老建築「梁實秋故居」。雖然年代久遠,建物保存完美,令人懷舊發思古之幽情。

郭子儀紀念堂 一正兩廂 仿巴洛克風格

位於臺北內湖的郭子儀紀念堂,外觀為磚造2層樓洋房,內部採臺灣傳統的「一正兩廂」設計,外牆以紅磚石為主,整體仿巴洛克風格。紀念堂內有郭子儀的書法作品、郭氏家譜、族譜、宗譜及郭氏歷史文物。前往郭子儀紀念堂的交通十分方便,入口處即是捷運文德站及公車站牌。民眾假日想踏青散步,此處會是一個好選擇,喜歡賞花的遊客,每年5月,可看到油桐花散落在步道上,欣賞紀念堂的不同意境。

林語堂故居 四合院架構 結合中西特色

位於陽明山半山腰的林語堂故居,興建於民國55年,由林語堂親自設計,其生前最後十年皆定居於此。外觀讓人彷彿置身歐洲,內部是由四合院為架構所設計,結合中西建築特色。故居內留存許多林語堂生前使用過的煙斗、眼鏡及藏書,除參觀擺設,也可從陳設物品中感受其故事。目前林語堂故居結合藝文活動場地及餐廳,讓民眾參觀古建築的同時也能陶冶性情。

蘆洲李宅 造型簡約 保留原貌

李氏古厝位於新北市蘆洲區,是首批被列為古蹟的民宅,全宅大部分仍保留原貌,破壞極少。外部種植樹木,為清代臺灣民宅防禦特徵,是目前古厝中少數保留的建築特色,而最特別的是全宅皆使用磚造,未使用木頭做為主要梁柱,整體造型簡約。李宅門口掛著寫有「外翰」的匾額,因早年李家人才輩出,光緒皇帝派令贈送一塊匾額予李家。參觀需購買門票,全票100元、半票60元,而蘆洲李宅安排抓周、收涎及文昌開筆活動,讓不少家庭留下難忘的回憶。

林安泰古厝 閩南建築 重視風水

位在臺北中山區的林安泰古厝,為乾隆年間完成的大厝,是臺北市現存古宅中年代最久的古厝之一。在古厝中可欣賞到閩南風格的四合院,而從地磚到水井都蘊含風水的意義。例如地磚特地以菱形交會成人字形,象徵家族興盛、來訪客人川流不息;房內的透雕窗代表子嗣綿綿不絕,呈現傳統閩南文化。雖然林安泰古厝重建工作歷時10年,搬遷過3次,但盡力保存古厝最原始的樣貌。參觀林安泰古厝不需門票,園區會定期舉行抓周、收涎、絹拓等古禮活動,讓民眾在古厝中體驗古禮的樂趣。

梁實秋故居 日式風情 和洋折衷

梁實秋故居是位於大安區師大商圈的日式建築,雖以其名字命名,但曾住過許多人,例如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數學系主任和教授均曾入住過。故居由臺師大於2010年重建,且盡可能保持原有素材。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和洋折衷」,西式接待空間沒有使用日式榻榻米,而是選擇用木頭鋪設做為地板設計;內部空間保留建造時期的日本風情,民眾參觀時不妨抬頭看看隔間牆壁的高低差,比較接待空間與私人空間所展現出不同的視覺感受。

位於臺北內湖的郭子儀紀念堂,藉由紀念堂周遭的樹木,感受到季節的更替。(實習記者黃冠蓁攝)

林語堂故居內的書房,從陳設物品中感受其故事。(實習記者黃冠蓁攝)

故居內陳設林語堂為尋找「幸運數字」所留存的筆記本。(實習記者黃冠蓁攝)

蘆洲李宅大部分仍保留原貌,破壞極少,可見許多歷史的痕跡。(實習記者黃冠蓁攝)

林安泰古厝正廳,為供奉祖先與神明牌位,以及接待賓客之處。(實習記者黃冠蓁攝)

梁實秋故居最具特色的是「和洋折衷」,展現日式與美式建築的混合文化。(實習記者黃冠蓁攝)

梁實秋故居內展示昔日梁實秋與親友書信往來紀錄,字跡流露關心之情。(實習記者黃冠蓁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