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朝令夕改,英國疫情不意外又失控!

換日線
換日線

作者:王敏而/業餘知識分子

倫敦又要封城了。距離先前出台的「聖誕假期防疫鬆綁政策」才不過幾天的時間,英格蘭東南部,包括首都倫敦就因出現傳染力更強的變異病毒株,而又要再次封城;且一切來的迅雷不及掩耳:英國時間 12 月 19 日下午的記者會,封城措施馬上將於 20 日凌晨立刻生效,同時蘇格蘭和威爾斯也祭出新的較為嚴格的旅遊禁令。

面對這種髮夾彎式的政策轉變,其實好像也已經見怪不怪了,只是其中的諷刺無以復加。畢竟幾天內,德國和義大利已經相繼宣布聖誕假期將要在封城中度過,法國更是發生總統馬克宏確診的新聞。而英國在經過了 11 月的封城後,疫情似乎有稍微退燒(從每日新增兩萬五千例「下修」到每日一萬五千到兩萬例),但隨著 12 月初解封以後,短短兩周內每日新增案例又暴漲回每天兩萬五千例的狀況──但這一切讓人意外嗎?似乎也不盡然。

疫情毫不意外的又失控了

在 11 月底即將再次解封前,筆者與朋友就曾討論過這個問題。當時我們認為如果英國真的想要保住一個還有節慶氣氛的聖誕節,封城措施應該要再延長兩周到 12 月中。畢竟以 10 月底封城前英國的狀況而言,整體的感染基數已經過大,甚至有模型推測真的要能壓制疫情,封城措施可能會需要一路延續到明年春天。

但想當然迫於經濟的壓力,政府依然決定於 12 月 2 日解封。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原本 11 月的封城就是希望能夠挽救聖誕假期,結果解封不過時隔兩周,就立即再次宣布聖誕節會在封城中度過。這種看似付出許多努力,但到頭來仍舊希望落空的結果,還真是像極了愛情。

英國不是已經疫苗上市了嗎,為什麼還需要封城?

許多讀者難免想問:英國疫苗不是已經上市了,為什麼疫情還是如此失控呢?的確,英國已經開始大規模地為民眾接種疫苗了,但疫苗的製造、運送到接種同樣需要時間。目前第一波抵達英國的 80 萬劑,可供 40 萬人施打,但在開打的第一周僅有 13 萬人順利接受疫苗注射。因此就現況而言,疫苗施打的速度可以說遠遠的趕不上病毒傳播的速度。且先不論全球疫苗分配的正義問題,就算對先進國家而言,後續疫苗的製造、運送和施打速度能否迎頭趕上,也是相當棘手的問題。

政策朝令夕改的危機

關於英國政府朝令夕改的防疫政策,筆者認為將會替國家帶來兩個危機:首先是關於防疫的部分。在之前的文章中,筆者曾經指出複雜又充滿漏洞,且毫無執行力的政策只會讓民眾越來越不關心政府發布的防疫指南。這次突襲式的宣布封城,更可能讓其他地區的民眾出現一種「必須及時行樂」的感覺:「反正政府的政策說變就變,可能突然從哪一天起就又要封城了,那不如就趕快趁現在還可以出去玩的時候出去玩吧!」這樣的心態將更可能讓已經失控的疫情變得更加不可挽回。

第二點可能是更嚴重且深遠的問題,就是政府將可能逐漸流失在民眾心中的公信力。試想,在幾天前剛看到政府發布聖誕假期政策的人,在完全遵循政府指示的前提下開始著手規畫假期,但才不過幾天一切卻突然改弦易轍,之前發布的政策完全不算數,封城說來就來。而且本來只有公布過三級警戒系統,但今天記者會上突然出現了「第四級」這個詞彙。換言之,如果規定是隨便政府說改就改,說加就加,這樣要如何說服民眾以後再相信政府所頒定的法令和政策?

最後是在這次的記者會中,一些細節更是讓人感受到英國政府左支右絀的現況。在強生首相發布完封城措施後有記者提問:「你對即將在封城中度過聖誕節的人民,有沒有什麼給予他們希望的話語?」強生回答:「今年不能和家人慶祝聖誕節的人,可以明年慶祝。」雖然通過整場記者會的脈絡,強生的意思應該是:有些人必須犧牲今年與家人的團聚,來換取更多在未來一起共度佳節的機會,但這樣的回答聽來總是有點「一家四口住 13 坪空間很溫馨」的刺耳感。

慶祝是唯一的超前部屬

就在封城令發布的前一天,12 月 18 日,牛津愛樂管弦樂團在 Youtube 平台上播放了一場向牛津大學疫苗研究團隊祝賀的音樂會。音樂會邀請到被封為爵士的聲樂家特菲爾(Bryn Terfel)與樂團共同演出,知名小提琴家慕特和凡格洛夫也通過預錄的影片參與其中。音樂會最後以韓德爾神劇《彌賽亞》中最著名的〈哈雷路亞〉段落畫下句點,也樂觀的宣示著疫苗研發的成功將能終結疫情。結果隔天就迎來了封城令。只能說,英國人唯一會超前部屬的事情,只有慶祝了。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英國疫情不意外又失控!聖誕假期再封城──朝令夕改的政府可能帶來哪些危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究竟是他國「佛系防疫」還是我們不懂差異?談「台灣成功」為何難以複製
「現在太嚴格,之後會鬆懈」?英國佛系防疫遭諷:是參考《進化論》嗎?

作者簡介:

王敏而,畢業於台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目前是英國牛津大學音樂學博士候選人,研究興趣為於如何透過討論音樂的全球流動提出批判帝國主義與冷戰政治的新論述。專欄以「業餘知識分子」為名,期許自己成為薩伊德(Edward Wadie Said)筆下「思想上的業餘者」,不為權力所動,只為自己的興趣而發言。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